国学大师季羡林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汇通古今。
他精通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德文、英文等12种语言。在语言学、文化学、佛教学、印度学等诸多领域建树卓著。
季老笔耕不辍,留下2000多万字的文化遗产。
这是留给万千学子的礼物,文化遗产也需要传承。
为此,季老生前亲自指定的弟子,社科院原研究员王树英亲自编订了《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季羡林谈学习与成长》一书。
这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的经典作品,从读书、做研究、处世等角度展现出国学大师不凡的一生。
01 读书
多年前,青年朋友问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做学问有什么经验和诀窍。”
季老答:“没有的。如果非要我说点什么,那就是勤奋和刻苦。”
早年,季老在德国的求学主功梵文和巴利文。后被著名的吐火罗文研究专家西克教授看中,主动提出教他学习吐火罗文。
在勤学苦练之后,季羡林先生成为了世界罕见的精通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
回国后,季老学以致用,在印度文化、印度古代语、印度佛教史上都做了大量翻译和研究,填补了中国的印度梵文文学空白,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他还获赠印度总理颁发的“莲花奖”。
“勤”和“苦”就是他的诀窍,并一生践行。
季老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中国灿烂的文化有极大一部分都是通过书籍传承下来。
作为炎黄子孙,文化的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才能上无愧于先民,下造福子孙万代。
同时,他也强调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嘱咐年轻人要掌握好英文,这是参加国际交流和了解世界文明的一把钥匙。
留学生把国外的先进知识带回来,也要把中国文化输出给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
02 治学
在治学上,季老说,“德”字排第一,要讲“学术良心”。
季老认为,学术是老老实实的东西,不能掺半点假。个人或是团队努力,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得出的结果必须是实事求是的。
这样做,就是有“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剽窃别人的成果,或为一己私利伪造研究数据、篡改研究真相,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学术骗子。
这种学术骗子终被历史所唾弃,我们要引以为戒。
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谈到了清代正统派的学风的几个特色:“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
季老所说的“学术道德”与梁启超所谈的“德”完全一致。
03 文化自信
季老曾预言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他认为,西方哲学或思想方法是分析的,而东方的则是综合的。
分析思维是指,抓住物质,一个劲地分析下去,一直分析到基本粒子,甚至更小单位。
综合思维是指,整体概念与普遍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西方在工业革命后,经济、科技迅速崛起,自命为天之骄子。但同时也带来了人口问题、粮食问题、污染问题等。
在一战、二战后,西方的有识之士,比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做过反思,靠武力征服世界的美梦并不现实。
此外,西方人自认为他们那种以分析思维模式为基础的科学和哲学是绝对真理。
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许多现象和问题,他们也并不能解决。
然而,西方近几年兴起的的模糊学、混沌学等这些学科,所表现的思维特点却不同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而是更接近东方的综合思维模式。
所以,季老认为,自21世纪起,东方文化将逐渐取代西方文化。
具体的做法是,继承西方文化的优点,并将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补西方文化分析思维之穷,把全人类文化提高到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
04 结语
《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季老90多年人生智慧的总结和心灵独白。
读着季老的人生故事,汲取智者的养料,抚慰不安的心灵。
同时,此书也让我们不断回观、重塑自己,将自己修炼为一个真实、高尚的人—真诚、坦荡、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