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一马平川,不要说山,就是连大一点的坡都是极少的。所以童年的记忆里完全没有别的小孩的那些什么上山放羊啦、上山偷果子啦这些。但是总觉得24节气在我们北方会特别明显,什么春分啦,小满啦,芒种啦,霜降啦,好像特意是为我们制定的,每到一个节气,农民们就要抓紧做要紧的活计,不能耽搁喽,错过了这些节气就会影响明年 的收成,所以不得不感叹老祖宗的智慧。
也不记得是那个节气过了后,小麦就开始不知不觉变黄啦。仿佛前天麦田里还是绿油油一片,你一没留神,已经变成黄灿灿的麦浪了,再不收割一个个成熟的麦粒就要自己从麦穗里蹦出来一样!我们家乡有句俗语叫做“焦麦炸豆”,字面理解就是小麦和大豆就要自己蹦出来,落在地里面了,比喻事情十分紧急,你再不行动就晚了。小的时候还很纳闷,小麦落在地里了不是更好吗, 都不用重新播种就自己又重新长出了麦苗,到了秋天的时候既可以收玉米又可以同时多收些小麦,干吗要着急收呢?
小的时候我们那里没有公路,麦子收下来后要找地方晾干,才能“入仓”,于是在收麦子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先“打场”。“打场”的作用就是整出一片干净光滑的平地用来晾晒收下来的麦粒。一般是在大面积的麦子收割前,先收割大约300平方米的小麦,放在一角堆好然后用铁锨弄平,再然后用拖拉机拉着“石榴滚”(一种大大圆圆的用石头做成的物件)再加一些树枝在上面转啊转,直到整个地面碾的结实并初步光滑(中间好像还有其他步骤,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再然后就是小孩子的乐园了,因为有水可玩儿了。麦场初步弄好后,要“拨水”,应该是为了是场地更光滑更结实,没有碎土屑。你想啊,夏天的傍晚,大人们在辛苦的提着一桶桶水“泼场”,那光光湿湿滑滑的地面,旁边还有清清凉凉的从水井里流出的流动的水,哪里还有比这更好玩儿的场地呢?
麦子收下来后,统一都拉到提前已经弄好的光滑平整的“场上”,摊开成一个大圆,然后用拖拉机再拉着“石榴滚”在上面一圈圈的转。其中有一个人在中间开拖拉机,其余的大人们用“大杈”在一遍遍的翻着,以便麦粒能尽快尽可能完全的从麦秸秆上脱落。这种活计,一般都是几家一起干 ,这家做完了,再弄另外一家的。而且这是在一年中最热的那几天干活,还得挑选一天中最热的正中午。因为我们和叔叔伯伯家都是在一起的,所以一般都是一起干这些活。记得大娘总舍不得让堂姐们下地干活,而我妈妈可能是为了让我们吃苦,即使我们干不了啥活,我和姐姐也得在毒辣辣的太阳下站着,哪怕去地里捡下零星散落的麦穗也算。可能是因为此, 我现在都还是特备的珍惜粮食。最开心的就是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会经过婶婶卖冰糕的位置,咋的也得磨着妈妈吃根冰糕再回家,甜甜凉凉的,大概那就是夏天童年的味道吧!
麦粒与秸秆分开后,秸秆会统一整整齐齐堆放在一起,切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形状。秸秆一般有三种用途,第一种是烧饭时可以引火,因为秸秆极易点着。第二种是装“草铺底”,就是用一个床一样大小的袋子,结结实实塞满秸秆,然后缝上口子,冬天冷的时候铺在床下,床可以变得可以暖和柔软很多。其实就相当于现代版的床垫,可以说是床垫的“原始版本”。第三种就是卖掉,虽然卖不了什么钱,但是一般人家留点够引火和装“草铺底”的,剩余的也就卖掉了。有些养牲口的人家也可能留着给牲口搭窝啥的,确实很暖和。至于卖掉的秸秆都做了什么用途就不得而知了,只记得小时候用的一些质量稍微不太好的本子上偶尔还可以扣下来小片秸秆。还有些手巧的用这些秸秆变成草帽来买,那时候夏天大人们干活都喜欢带一顶这样的草帽。
麦粒与秸秆分开后,麦粒也还有一部分工作要完成,首先是晾晒,一定要保证充分晾干才能“入仓”,要不然发霉就糟糕了。晾晒干之后,在入仓之前,还有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要做-扬场。所谓的“扬场”就是用一个“木掀”(一种完全木质的像铁锨一样的农具)一下下轮流将麦粒洒向空中。“扬场”最关键的环节是要有风,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将麦粒与残留的麦皮还有少量的尘土分开,利用风将重量较轻的麦皮和尘土吹向一边,麦粒落在另一边。除此之外,“扬场”还有其他的技巧,因为在同样的环境与风力下,有些人扬出来的麦子就很干净,而有些人的就不行。因为那时候我很小,而“扬场”一般是家里最有力气的人做,这个技巧估计只有做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吧!为了“扬场”,所以那时候很多人都在“等风来”。等风但是不要有雨,下雨的话就太麻烦了,要着急忙慌的找塑料布盖着,还要不时掀开看看,搞不好还会弄得小麦出芽。
最后终于到了入仓的时候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大人们撑口袋,大人们用簸箕一下下将晒干的小麦装进口袋,系好。只有真的将小麦晒干搬进房子之后,忙碌了近半个月的大人们才能喘口气。
时间过去的太久, 好多细节都记不大清楚了。现在好多人的田都给了别人种,而且现在收小麦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大型收割机来回几趟下来,就全部搞定了。而且家家户户也不再费尽力气的“操场”,很多都是直接收割机收了就直接拉去买了,即使是想晾晒的也是在平整的公路上直接晾晒。
记得收麦子的整个过程中,最喜欢的就是刚打完场后或者入仓时光脚踩在光光滑滑的“场”的感觉。 现在的孩子, 大多不会下地,更是也很少能再体验这种感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