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图文丨蓝音久儿
苏南和苏北,在这两个地方生活久了,会发现其中很多的差别。除了饮食习惯,农具等各方面都有很多差异。
苏南农村收油菜籽、大豆小麦等农作物,都会用一种叫做梿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的农具捶打,把果实捶打出来。在我的老家,印象中小时候并没有见过这种农具。
农作物成熟的时间也有两周左右的时间差。因为苏南的气候原因,收麦子等农作物要比苏北早上半个月左右。5月23日,村里的麦子开始收割,而在我的老家苏北农村,每年麦收时光就是6月初高考那几天。
小时候,在麦收之前就要忙着在打麦场浇水压地,为接下来的农忙做准备。还没有机器收割小麦的时候,人工割完麦子扎捆,运到打麦场,铺开,打麦场上会用毛驴拉着轱辘压着麦子一圈一圈转,把麦粒压出来。一家收麦,近房邻里都过来帮忙,有的铺麦,有的挑秸秆,有的递麦子,有的装麦子……那时候,我才几岁,好像还没有上学,记忆非常模糊,不懂劳作辛苦的我们,只是觉得热闹好玩,穿梭在忙碌的大人们中间,还勤快的帮忙递刚割下来的麦子。堆放的秸秆留着烧火做饭用,它们也是孩子们的游戏天堂,躲猫猫,当跳床,在上面蹦来蹦去,这些是玩具设施匮乏的年代最好的玩耍场所。
上了小学,初中后,最怕农忙时候,那意味着要早起跟着到田地里做活,意味着哪怕烈日炎炎,依然不能停止劳作。当然,也有喜欢农忙的时候,可以在打麦场上看星空,在傍晚的时候,和村中的伙伴们玩上一场“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还可以心安理得买上一只5分钱的冰棒在上学的路上一口一口的咂回家。
后来,出去上学工作,离这种“劳作”的生活渐行渐远,只有在放假的时候回来帮忙。现在,父母这辈人年龄也越来越大,那片曾经包含着感情的土地,也没有什么力气去种了。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在外工作,有些土地甚至荒在那儿,还有一些被承包了去。或养鸭子,或种西瓜,或大棚蔬菜……
我现在生活的地方,村民自有的土地也不多了。大多数被农业开发公司承包,还有一些水面用来养殖。这次的收麦子,被承包出去的土地约190亩用来种麦子,三辆收割机从早到晚一天就把麦子收割完毕,从麦穗变成麦粒一步到位,连秸秆都直接搅碎了留在地里做肥料。
村里只有几户人家种少许小麦,留着喂家禽,因为面积少不方便用收割机,所以还保留着传统的方式人工收割,人工压麦粒扬尘等一系列流程。而我把这难得的画面记录了下来。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麦收时节的村庄。
拍摄时间:2018年5月23日
拍摄地点: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花联村田家
拍摄者:蓝音久儿
现代化的收割方式:
▲三辆收割机不停劳作,一天的时间,190亩的麦子收割完毕
▲收下来的麦子直接装车送到粮食部门
▲收割后的麦茬,比人工收割的要高
▲一些村民捡拾收割机已落下的麦穗。小时候我也捡过麦穗呢
传统的收麦方式:
▲禁止焚烧秸秆,保护环境。村口的标语
▲收割上来的麦穗
▲晾晒和捶打
▲麦粒落下后,收起秸秆。村委有回收秸秆的,20元一旦约100斤。
▲用簸箕颠去麦壳及杂物。在苏北一般用木锨扬尘。
▲筛选下来的麦粒
▲装袋回家。
附:以前的割麦图(来源于网络)
「END」
「 喜欢久儿,就分享转发吧~」
你还记着这些麦收的时光吗?
本期作者:蓝音久儿,真名仝久宏。左手捉蟹,右手执笔,用心发现与记录生活之美。生于苏北,坐标苏南,辞职返乡,扎根农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