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完全全是读后感,谈不上书评,如果标榜为书评,害怕老师们拿来审视此书,仁者见仁罢了。
头回看这本书,小时候听过,但是没看过。
从之前看过贾平凹的访谈之后对他就想深入了解一下,从棣花镇了解到那一代人想走出去的愿望,和父辈那些人还是很切合的。他那一口标zun(三声)的陕西话让我感觉亲切,像是高中语文老师。在此之前,读过《高兴》《秦腔》,之后就关注到这本书,93年出版,97年获奖,争议无数,就想买来读了。
淘到了最早版(93年)的那本,标价12.5,已经是快27,28年前的书了,真是感叹文学也是养活了一大批人啊!与多年前,上一代人看马赛克版本的不同,这本更加赤条条,有人写的色情就真的是色情,读来让人**一颤(这句好像是冯唐,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其实对于这种事情,我是十分不解的,为什么那时候作家这么喜欢描写那些事情。从看时代三部曲,看王二和女大学生的不伦姐弟恋开始,还有秋水对朱裳的意淫,更不必说莫言的获奖作品了,也太赤裸了!却是作者说到写作温暖人的心灵,不知道那些框框,此处省略二百字是温暖了心灵还是温暖了什么别的呢?我现在唯一的能够接受的说法就是,压抑等于放纵,许多作家大概出于个人压抑,写出了释放性质的作品,参考贾平凹写《废都》前后生病经历,以及家庭不幸,他也会开始怀疑,开始想象,才创造出庄之蝶这个角色吧。
有书评人说,这本书的方向和气势完全是照着《红楼梦》和《金瓶梅》去的啊!这书开场就气势十足,西京城里的怪事,废土里开出四朵奇花,我觉得这可能是隐喻主人公生活中前前后后出场的四位女人罢了。那四个太阳更不必说,自然是他们四大西京名人了。主角也是埋着很久才出场,先通过他人之口反复传颂和神话,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整本书围绕着他描写那时候西京城人民的生活常态,可以看出来贾平凹对这个角色还是很喜欢的。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这或许是他自己,多多少少而已。他是西京城里行将被废掉的皇帝,是废都里的皇帝。
可能是因为我离故事发生的地点很近,又或者是因为憨实的笔锋,绵密和厚重,整体显得很真实,甚至感觉现在下楼出了门就能看到一个人骑着一辆“木兰”去吃浆水面嘞。小说人物众多,枝节蔓延,却平铺直叙,一一道来。话里有话,很有味道,每次收破烂的老头出现了之后,他的谣,俚语点缀其间,五味杂陈的。
等到整本书快完的时候才出现了“废都”两个字,其实整本书很早就描述过,只差直接讲出了。故事开始时,很喧嚣,老头的谣,周敏的埙,什么都有,一步一步的,就像庄之蝶说的:是我创造了一切也是我毁灭了一切,慢慢荒凉下来,悲在其中,空在其中。
对世俗的深入了解和精确描写,是文学也是艺术,就像表演正如生活一般,拿出平日的样子对待镜头一样,这种纪实实际是最难得的。这样产生下来的艺术,不急于示人,却无所不包,构成艺术灵魂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