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木子读吧陪你的第1334天」
股票投资需要具备财务思维,对企业财务具备一定的敏感度。财务思维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打通财务与业务之间的关系,知道企业每天从事的业务活动在财务上如何表现,会产生什么影响;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更进一步,到达第二个层次,用财务的逻辑思考业务问题,让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紧密围绕“创造价值”这一主题进行,避免各种盲目的举措。
首先,从业务出发看业务在财务上如何表现,产生什么影响。企业的业务活动纷繁复杂,可以分为销售、采购、生产、薪酬、投资与融资五大业务循环,从每个循环的业务开始,看这些业务在财务上的表现和对财务数据的影响。
其次,你也可以反过来,用财务的逻辑来思考业务问题。在分析完五个业务循环后,再纵观财务报表全局,用财务的思维把这些业务整合起来。
对于投资者的我们,非财务人员来说,重要的不是如何“精确地”记账,而是如何用财务的逻辑理解业务,以便更好的发现好公司。从投资来说,对财务逻辑的全局性把握比对会计处理细节的精确理解更为重要。
更重要的是,你在工作中经常从财务角度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逐渐建立财务思维。用财务的逻辑去理解自己的行业、战略,并最终洞悉行业和企业的未来,这才是投资中你需要具备的独立思考能力。
财报中的很多专业术语确实晦涩难懂,接下来,木子就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介绍几个财报项目所代表的真正含义:
企业常见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可以有三个来源:同行业的公司、行业新进入者和替代产品提供者。
第一个来源是和我们同处一个行业的公司,比如,苹果和三星、耐克和阿迪达斯、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些都是很明显的竞争关系,是属于同一行业中的不同公司。
第二个来源是行业新进入者。所谓新进入者,就是指那些原来并不在这个行业,但是因为看到行业非常赚钱,于是也加入进来的公司。比如,京东在2011年宣布进入家电零售领域,于是国美和苏宁就面临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这个竞争对手原来并不在它们的行业里,它就属于新进入者。
第三个来源是替代产品提供者。替代产品是指某种产品原来与这个行业没有任何关系,但随着技术进步,可能会把行业彻底给颠覆掉。比如,柯达虽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而且早在1998年就开始感觉到胶卷业务的下滑,可是由于胶卷业务的利润十分丰厚,一直舍不得放弃,就没有大力发展数码相机的业务。
2000年之后,数码相机的市场需求开始呈现翻倍式增长,而胶卷相机却以每年10%的速度下滑,这使得柯达在1997~2011年的15年间,市值蒸发了99%,最终在2012年申请了破产。这是一个典型的被替代产品颠覆的例子。形象地说,替代产品的提供者就是那个来颠覆你的“野蛮人。”
毛利率可以反映竞争的激烈程度。怎样才能了解一个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呢?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花钱买行业研究报告,但这是成本比较高的方法。
另一种方法就是去询问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但十有八九你得到的答案都是“我们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因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竞争是否激烈的,所以这种回答并不十分客观。
其实,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找这个行业里公司的毛利率水平。几乎每个行业都有上市公司,它们的信息都是公开可得的,你可以通过查阅它们公布的财务信息很方便地就能找到毛利率指标。
从应收账款看销售业务。不同的行业由于竞争程度、客户谈判能力的差异,有不同的应收款销售比例和收款周期,即使同一行业,不同战略定位的企业也会有不同的效率水平,其中就包括应收账款的收款周期。
在同一行业具有相似战略的情况下,应收账款的收款周期可以反映出销售业务的健康程度。
从应收账款看客户价值。应收账款除了可以帮你看到销售业务的健康程度,还可以帮你看到客户的价值。
如果企业的业务利润水平比较低,而企业因为交易而面临大额的资金占用成本和坏账损失风险,那就需要重新考虑是否有必要继续与这些客户保持业务关系了,你可以通过应收账款来评估客户的价值。
钱收不回来怎么办。销售业务需要经历签订合同、发货、收款三个步骤,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如果钱收不回来怎么办?这时应收账款就会变成坏账。
木子先来说说该如何确定坏账?坏账的确定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估计,而不是一种确认,所以判断的空间很大。
这里可能有人会想,计提坏账会减少利润,是不是就可以少交税呢?绝对不是,国家不可能让公司钻这样的漏洞,税法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按照会计准则,公司可以自由裁定坏账的计提,去制作会计报表,但是税法规定坏账的计提比例不得高于应收账款余额的5‰,也就是到计算交税的时候,只能按不超过5‰的应收账款计算坏账,这是一个很低的比例。
计提的坏账又收回来了。如果计提的坏账又收回来了,这说明当初的估计错了,应该纠正。之前提坏账减少了应收账款,减少了利润,现在就应该增加应收账款,增加利润。
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比如去年计提坏账,去年的利润就减少了,今年收回了计提的坏账,今年的利润就增加了,这相当于利润在两个年度之间进行了重新分配。那会不会有人利用这一点来调整利润呢?
这就涉及到应收账款背后的秘密了,用坏账操纵利润。上面说过,坏账收回就意味着原来提坏账提错了,所以要把应收账款加回来,把利润加回来,这在客观上使去年的利润凭空减少了,而今年利润凭空增加了,也就是利润在两个不同的年度之间被重新调整了。
比如,A公司连续三年每年亏损500万元,按照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要摘牌。假如A公司在第二年计提了1000万元坏账,让第二年的利润从原来的亏损500万元变成了亏损1500万元,但是第三年公司谎称1000万元的坏账收回来了,于是第三年的利润凭空增加了1000万元,从原来的亏损500万元变成了盈利500万元,反而扭亏为盈了。
事实中也常会看见一些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到第三年就变成了盈利,而第四年又恢复到了亏损状态,这种情况就有可能是利用坏账在操纵利润。为什么公司要这样做呢?
最常见的一种目的就是避免利润的大幅波动。如果一家公司今年盈利1亿元,明年亏损2000万元,第三年盈利3000万元,第四年亏损8000万元,你肯定会觉得这家公司太不靠谱了,业绩不稳定。
那如果公司管理层利用坏账的方法,在盈利1亿元的时候,计提一部分坏账把利润降下来,第二年亏损的时候,再转回坏账把利润做上去,就能大大地减少利润的波动,让利润看起来是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
再比如,公司8月份新上任了总经理,但当年业绩不好,大家不会认为是前任造成的。于是新上任的总经理就可以多提坏账把当年的业绩降下来,第二年再转回坏账提升利润,这样大家就会把第二年业绩的提升归功于新上任的总经理了。其实这跟工作好坏无关,只是玩了个会计上的小把戏而已。
财务语言变幻莫测,但不管它怎样变,只要你理解财务的深层含义,它就万变不离其宗,你都能揪出它的真面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