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学原创】烤喀瓦甫的唯族帅小伙儿

         这是我第二次踏上甘肃这块热土,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2017年3月8日,我去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出差。早上从北京首都机场乘飞机历时三个半小时,行程一千公里,中午时分飞机准时降落在内蒙古乌海机场。鄂托克旗不通铁路,只好选择乘出租车从乌海市转往鄂托克旗人民法院所在地乌兰镇,前路漫漫,又走了两个半小时,行程约二百公里。

        同乘出租车的几个人里,有一个30左右岁的帅小伙儿,与我相邻而坐。他皮肤黝黑,一头卷发,浓眉大眼,一脸密密的胡子茬,说话的口音,让我想起陈佩斯小品里“羊肉串,羊肉串,新疆的羊肉串”的吆喝声,脸型是典型的新疆人面孔。

        交谈中得知,他果然是个新疆人,维吾尔族,老家哈密,今年32岁,单身,租房在乌海当地干烧烤,当地好多人对他都很熟识。吃过他烧烤的人,都夸他的手艺好,人实在,对他都很友好。昨天一群小孩见到他,居然把他当成了外国人。

        他离家到乌海打工十年了,尽管辛苦,但攒下的积蓄,还不够娶媳妇,不好意思见爹娘,这又有三年没回老家了。父母急着抱孙子,一打电话就骂他,让他赶紧滚回来,说没钱结婚父母帮你。

        我问他怎么不在本地找一个媳妇,他说维族信奉伊斯兰教,不吃猪肉、狗肉、驴肉等,与非伊斯教女孩生活习惯差异较大,不易相处,最主要的自己要尽可能多攒一些钱,给自己的伴侣更好的生活。

        一路上,他和我讲话用比较生硬、不太标准的汉语。一路上他打了几次电话,讲的都是维语,我一句也听不懂,语速快,爆豆一般,舌头利索,像说绕口令。我问他会英语吗?他说小学只教维语和汉语,到初中、高中就有英语课了,但他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

        他用微信聊天,收到和发出的,都是维语文字消息。我说,手机上还能输入维语?他说当然了,跟输入汉语和英文一样,不过要下载一个软件。我看他手机上的维语文字,犄了拐弯,天书一般,维文不但讲起来费舌头,认起来也跟天书一般。

         他夸起新疆头头是道,说新疆是个好地方,玉米、花生、水稻都产,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和田的大枣,喀什的杏,甜得掉牙,好吃的很。小吃有油馓子、手抓肉、马肠、烤包子、馕、大盘鸡等。

         他还不忘自夸一下自己的手艺--烤羊肉串,这可是正宗的新疆味道,吃了这次想下次。他还讲了烤羊肉串的做法。

         在他的讲述中,我仿佛看见他在自己的店内忙碌的身影:把大小似枣的肉片,穿在铁钎上,置于烤炉,边烤边撒细盐、辣面、孜然,热气袅袅升起,香气扑鼻而来,烤好的肉串肉色油黄、辣面红亮、孜然鲜绿,色香味俱全,肉串入口,肥香热辣,回味无穷。

        他说维语里烤羊肉串发音为“喀瓦甫”,他热情欢迎我有机会去他工作的烧烤店吃喀瓦甫。


         他还说新疆风景点非常多,如喀那斯湖、天山天池、禾禾草原、葡萄沟等,值得一游,新疆风景那么多,你不去,会遗憾的。

        听他这么一说,让我不由得想起克里木演唱的经典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那优美的旋律在我耳边回荡: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我们美丽的田园,我们可爱的家乡,麦穗金黄稻花香,风吹草低现牛羊,葡萄瓜果甜又甜,煤铁金银遍地藏。

        他今天是去棋盘井办事,过了海南站,时间不长就到棋盘井。小伙子下车付钱,和我们挥手道别。

         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我忽然想起还没有问他叫什么名字。我真心祝福这个新疆小伙儿,多挣点钱赶紧找到称心的媳妇,早点满足他父母的愿望,他的一番“新疆是个好地方”的话,也让我产生了有那么一天到新疆玩玩的愿望。

(刘守学于2017年3月8日晚写于内蒙古鄂托克旗乌兰镇,附图除第一幅为笔者拍摄外,其余为网络摘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