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被焦虑的情绪席卷,与朋友聊天却发现周围最不缺的就是焦虑的人。事情大致是这样:
2020年初,我给自己制定了年度的计划,其中包含要通过CPA和司法考试。因为疫情的缘故,这两个考试都集中到10月和11月份,我9月开始备考,从10月17号到11月28号,基本每个周末都要去参加一场考试,CPA结束后一周参加司法考试客观题,两周后参加中级经济师,一周后参加司法主观题。可能上班的童鞋会感同身受,当你在职场中被按在地上摩擦了一天之后,回到家里还要强迫自己坐在书桌前准备考试是怎样一种痛苦的感受,那一瞬间仿佛自己要将所有的意志力都激发出来,穷尽自己全部的洪荒之力,才能让自己的头脑去记住个人所得税的加计扣除是怎么回事,去理解什么是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
由于备考时间极其有限,那段时间我每天6点起床,学习到八点半去上班,中午学习一个小时,晚上九点回家学习到12点睡觉。我每天躺在床上的时候,累到连我心爱的b站都没有力气去逛逛,只想迅速的睡觉。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参加的这几门考试都全部通过了。
在同事朋友对我称赞的时候,我大多时候会谦虚说这都是踩到狗屎运了。可能在别人的眼里,我的故事就是典型的“越努力越幸运”吧。但是我心里却充斥着巨大的无意义感,短期生活没有了目标,突然让我丧失了前进的方向。我在短暂的放松休息过后,愈发的感觉到生活的无聊,整日的郁郁寡欢没精打采,心中的焦虑甚至比我准备考试的时候还要严重。备考的时候,我的焦虑在于能不能在考试之前尽可能的做更加充分的准备,而现在的我,我焦虑的情绪再也无法这么的具体了。你只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却无法描绘它的形状。它就像阴天时候天空中的云一样,你明明知道就是因为乌云所以挡住了太阳,但是你却看不到乌云究竟在哪里是什么样子。这样的状态让我自己困惑不已,感觉明明经历了一段难熬的日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想要的,但心中还是空落落的,并没有很强烈的喜悦。
今天上班路上,我突然想到,也许我一开始的努力动机就是焦虑驱使,而不是出于自己的热爱。我去准备CPA、法律从业的动机,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热爱这两门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出于担心自己被同龄人所淘汰,担心自己成为被温水煮的青蛙,更担心就这样碌碌无为的度过自己的一生。我努力去学习去充实自己的根源,是对现有的工作不满意,而这些专业方面知识的补充,是我希望可以为我跳槽加分的手段。但是在得到他们以后,我却发现他们对我本质上想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帮助,我依旧找不到自己究竟想从事什么工作,依旧迷茫。而我,似乎已经是穷途末路。如果说在还没有拼尽全力去努力之前,我们望洋兴叹,但心中总会有一丝期待,期待自己开始行动之后,我们会越来越靠近目标。但是当我们奋力去奔跑了以后,气喘吁吁的发现原来自己只是在原地踏步,目标还是一样的遥远,而我们的体力却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这时的举足无措,才是我们更深层失望和绝望的来源吧。我焦虑的,不是自己不努力,也不是自己不能努力,而是为什么我努力之后,仍是想得而不可得。
这意味着,我之前假想中的路径是走不通的,在出发之前,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笔直通畅的路,但走着走着才发现中间有一条巨大的深渊让你无法跨越。
紧接着,为了摆脱这种焦虑,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努力,我修改简历、投递简历、去面试、去找前辈了解岗位的需求。努力只是我摆脱焦虑的手段,却不是一个我可以享受的过程。记得叔本华有句话,“所有人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你是不是也有体会,对于自己讨厌什么工作,讨厌做什么事情,你总能一条条的清晰罗列,但问到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却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正如我们对于焦虑带来的痛苦是十分敏感的,但是那些我们不焦虑的日子,时光总是轻而易举的划过,却不会在心中留下什么痕迹。
我们对于“令人舒服”的事物的感受总是迟钝且不敏感的,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你的身体、你的心灵都处在他们自然的状态中,我们自然对他们不会加以关注。但我们对于”不舒服“却是极度敏感的,脚底的一粒沙、眼中的一根睫毛,都足以长时间的折磨我们,让我们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到痛苦的感受中。
我们常说的人生的意义就是追寻幸福,但是在我看来,幸福、快乐,这些情感过于抽象,我不知道我在幸福的时候是怎样的状态,也不知道自己笑的时候是不是真正的快乐,但我太了解自己焦虑、痛苦、伤心、失望的感受了,他们往往深刻而具体,甚至在多年之后的回忆,依旧那么刻骨铭心。这么说来,那不如就把生活的目标反过来吧,我们不去追寻虚无缥缈的幸福,我们只想避免深入骨髓的痛苦。
不焦虑即是满足,不痛苦即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