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到了群里分享的贲友林老师的讲座PPT,有一个让我触动是他的执着和勤奋。
《现场和背后》2014,《此岸与彼岸二》2015,《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2016,《寻变:贲友林的学为中心数学课堂》2017,《重新认识课堂》2018。看着一年出版一本书的速度,足以看得见贲老师的执着和勤奋。
从每一本书,都是关注课堂。从这样的一个ppt,让我想到要给自己写几条建议。
一
勤奋和执着
如何做到勤奋和执着,我以为,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备课关注到如何深入,上课如何深刻,作业如何精选,教学如何结构,辅导如何细致,质量如何提高等方面。我喜欢贲友林老师在《寻变:贲友林的学为中心数学课堂》的后记里面的话
如果你不在意,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如果你不留心,路就这样一段一段走过。无论你急与不急,我们与时间相伴,就这样一路向前。这一路走来,我们是生活在习惯之中,还是一次寻变之旅?
寻变,因为不重复昨天的故事
我们知道,世界的一切都在变,惟一不变的是改变本身。我们的课堂,是否让改变发生?
从教师的备课说起
老师,你是怎样备课的?这个问题,不需要老师回答。因为,每位老师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备课方式与状况。不过,需要你我的坦诚,共同直面真实的备课状态并“打开”思考。
......
当我们抱怨这样的备课方式以及这样的备课管理方式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一下,为何备课?备课为了什么?
提出这个问题,似乎多此一举。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不言自明。备课,是为了上课。骄傲是一般都很重视上课。不过,教师是否想过,上课,是“面子工程”,备课才是根基工程。备课是养兵。上课是用兵。备课是最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这个脸面充实内在品性的最佳途径。老师,该在面子工程上着力。还是在根基工程上下功夫。
在改变中行走,在行走中改变。当然,不可或缺的是思考。就像,如果不思考一下备课方式,我们可能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昨天的故事”。我以为,在教育实践中,没有思考的行动,是茫然、盲目甚至危险的。
作为教师,应当从关注有没有备课转而探究怎样备课。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怎样更有效”备课。每位教师是否可以个性化订制自己的备课方式。因为思考,我们的备课,在寻变、创新中务实前行。
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思考过程,的确,我们应该思考备课如何更加有效?我更加喜欢作者多次提到的“务实”,是啊,备课要务实,上课要务实,做更好的自己也要务实。能用心记录自己的教学史,这样的勤奋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但是,作者的确做到了。专辑收录了他用心教学的实践过程,更有着与自己同课异构的过程。
作为一个年轻的老师,我唯独欠缺了那份勤奋和执着。与过去相比,我记录了生活的点滴精华,却少有对学生那种慢条斯理的记录,少有对备课的课前敏锐的慎重思考,少有对课堂的独立思考。由于目光少有犀利、少有灵活、少有神气,每天还是傻乎乎的过着“重复昨天的故事”。2019年3月23日,0:00,我再一次想“一个人最难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或许,一个人最容易做到的也就是改变自己。我给自己写下了一些新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千万不要忘记,课堂的备课的真意是为了寻找如何更有效备课。
第二个建议:千万不要忘记,课堂的学生都是具体的学生。
从开课前的那一瞬间,表扬要具体,具体到哪一个学生。
从开课的那一句话,说话要简洁明了。
从上课的全程,要有问题驱动。
课堂要有变化,变化多样。
第三个建议:千万不要忘记,从反思性实践到研究性教师
研究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发表多少论文,更不是为了其它,研究的真正动力来自于教学的实践问题,透过问题,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真实的问题总是可以促进研究。那种讲究大而空的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误导。聚焦到问题的本质,才是务实所在。
如何有问题意识,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不是触动很大。从聚焦算式到凸显口诀,从局部到整体的整理思维,从多套版本到重新梳理构建新模式。
二
独立与思辨
一个教师最需要的独立精神和思辨的意识。
任何时候,我们要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思考。可能有的思考是需要质疑,可能有的思考需要否定,可能有的思考需要打破。就像是一个鸡蛋如何孵出小鸡一样,如果我们自己从自己的内在独立思考来修炼内功,多半我们会“重复过去的自己”。生命内在的意识的唤醒有时需要独立思考。
思辨意识又从何而来。所谓的问题,何处不需要思辨。大到一种数学核心词的解读和实践研究,小到一个具体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我们都需要思辨方法、思辨思想。
一个有着独立精神和思辨立场的人,一定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突破。
三
美好与梦想
一个数学老师,可以有文学和诗意的追求。要经常读教育著作,特别是反复读名师课堂的教育故事,寻找幸福的驿站。我以为,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要同时幸福。如何才能幸福,可能说,我们需要彼此成就。
当然,我容易受感悟。看到一个PPT,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片段,都能给我无限的触动。一看到勤奋和励志的故事,我就热血沸腾,夜不能寐。我承认,在教学故事里,还有着一场场生命的相遇。因此,我把整个教育的生活看成是生命的相遇。我格外珍惜我和学生的共同之旅。我欣赏张文质老师提出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他曾经这样说到:“为微小的美好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因为,教育基于真善美,直抵人的心灵。教育直接面对每一个人的生长中的生命,教师个人的美好无论何时都弥足珍贵,也许正是它,构成了童年最有意义的希望的生态。只有它,才能播撒与邪恶对峙的种子,并积蓄最终摧毁邪恶的力量。正是这些身上葆有美好元素的教师保存了教育最后的价值。”
吴正宪老师说:“一个孩子的兴趣、好奇心、自信心、求知欲望、学习力、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的确,为微小的美好而持续努力,为孩子们播下一个个持续发展的种子,更为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