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名篇。按照教科书的思路,“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小时候学这篇课文不觉什么,今天因为另一篇文,把《桃花源记》又逐字读了读,发现《桃花源记》里也是有小人的龌龊心思的。
大家都知道,《桃花源记》讲了捕鱼为生的晋人偶入世外桃源的故事。在桃花源里,与世隔绝几百年的村人们热情招待渔人,留他住了好几日。为他设酒杀鸡作食,整个村子的人轮流请他到家里,好酒好菜招待。渔人讲秦以来的朝代变迁,村人们喟叹感慨,相处的十分融洽。
走的时候,桃源村人对他只有一个要求:“不足为外人道也”,就是不要对外人说由我们这个地方啊。
吃了人家的,喝了人家的,还被留住好好招待。估计当时渔人是满口保证不向外说。
桃源人的想法很好理解。当初是躲避秦时祸乱出来的,这么多年都没出去过。这里自给自足,生活安稳祥和。如果出去或者与外界往来,很可能情况只坏不好。所以不想和外界搅在一起。
那渔人出去后是怎么做的呢?
他“处处志之”,一路做记号。到了郡县以后,面见太守,把桃源村所有的情况都说了。还亲自带着太守派的人,想顺着先前做的记号去寻找桃源村。
结果迷路了没找到。
这人,说他是个小人不为过吧。
抛去不信守承诺不说,实际上渔人和太守的心思经不起揣测,细思极恐。
人家桃源人都说了,不要对外人说,我们不想让外人来,不想和外界接触。
那渔人心机满满的留下记号,然后第一时间邀功似的跑去向太守告密,想干嘛呢?
太守派人跟着渔人去找桃源村,又想干嘛呢?
是觉得桃源的人生活的太苦、太单调了,想拯救他们?
不是吧,人家都说了,“不足为外人道”。
那是要干嘛呢?
先看看“晋太元中”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晋太元年间是指376-397年,太元是东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当时南北对峙、长期战乱,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之中,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所以,桃源村这样祥和富足,渔人喜欢啊,太守向往啊。
对渔人来说,这样好的一个地方,他带着老小住进这里,人家不一定接纳。但是向太守告个密可以立一功,估计能得些好处。
对太守来说,战乱时代有这样一个富足安稳的神仙村落让人好奇又向往。另外,也不一定没打什么其他主意。当时的社会战乱纷起,有的地方甚至十室九空,地方政权缺税收缺人丁。有这样一个富足的地方,不找到弄点油水太亏了吧。还有,这样风调雨顺、水土富足、景色宜人,又极其隐蔽、能规避战乱的地方,竟然不归自己管理安排?那不行吧。
这样看来,后来的复寻桃花源便能说得通了。
没找到桃花源这个事也有点意思。
按说渔人心里有鬼,仔细做了记号,不至于后来完全找不到。但结果就是“遂迷,不复得路”。一可能确实记号没做好,迷路了;第二个可能,是桃源人偷偷跟在后头抹去了记号,甚至故意做了假记号误导。
揣测第二种的可能性比较大。
桃源人不信任渔人,也不想让渔人再来。
但相比于渔人和太守的小人之心,桃源人真是即热情仁义又机敏智慧。
对误入的渔人,桃源人热情款待。虽然担心他外传消息,也只是叮嘱一下,后来可能悄悄抹去痕迹。
真是恶人的话,看到渔人进来时就解决掉了,没有后患。再不然,偷偷尾随,发现渔人做记号时再解决掉,也说得过去。
但是人家都没有。仁至义尽。
怪不得桃源村能从秦到晋,富足祥和地绵绵延续五百年。
与朝代更迭、战乱不断的外界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以上只是字面上的小人之心的揣测。
从陶渊明来讲,估计他只是想通过渔人泄密,然后带人找寻不得来说明桃花源的神秘美好又遥远罢了。或者,对陶渊明来说,当时确实有这么一件事,他只是记录了下来。
单从情节上,会让人想到欧洲人登录美洲的历史。
欧洲人登录美洲之初,由于驾驶船队长期航行,登录之后十分窘迫,当地的印第安人从未见过远方的来客,十分热情地拿出自己的食物和其他物资款待这些旅人。这一时期的欧洲人是十分感激印第安人的,称呼他们为“高贵的红种人”,相互之间十分融洽。
可惜好景不长,新大陆的发现引来一批又一批渴望财富的欧洲人前赴后继地踏上这片热土,在这片原始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工厂、种植园和其他设施。
欧洲人和当地的印第安人因为土地、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经济交易等等产生了重重矛盾,最后杀戮四起,美洲原住民几乎被屠戮殆尽。
这是另一个版本的“桃花源”故事了。
试想一下,如果渔人带着太守的人找到桃花源,会怎么样呢?桃花源还会一直安稳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