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维也纳》是美国文化历史学家卡尔·休斯克所著的欧洲思想史领域经典著作,曾荣获1981年普利策奖非虚构作品奖。今天读起来,仍然能被卡尔·休斯克对文艺作品的深入分析和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洞察幽微所折服。
19世纪末,奥地利社会动荡,在政治方面快速发生了一系列巨变。“在这里,历史变迁不仅逼迫个人探寻新的身份,同时也要求整个社会群体能够担当起对垂死的信仰体系进行修正和替代的重任”。这样的剧烈变动时代,势必在当时的文化领域留下深刻印记。
在《世纪末的维也纳》这部作品中,卡尔·休斯克重点分析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维也纳知识分子所受到的无可避免的思想文化冲击,以及他们的思想、职业、研究成果和艺术创作等方面所展现出的不可磨灭的文化变革的历史影响。
由于作者旨在深入分析和挖掘19世纪末维也纳文化上的变革,这本书的内容也有相应侧重,并没有采用划定一个历史研究时段、并平铺直叙同时期知识分子的创作成果的通识文化史写作方式,而是重点挖掘外界社会和政治环境变化对知识分子个人造成的思想冲击,分析这些知识分子在适应和应对时代变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进而跟踪其职业和创作的研究方向、创作风格和作品内涵等方面所反映出的思想转变过程。
因而,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好对相关知识分子以及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基础了解,这样更方便理解19世纪末维也纳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中反映出的维也纳文化变革的核心主题。不过,即使没有相关的知识基础,通过卡尔·休斯克的精彩分析和深刻解读,也很容易对书中提到的内容产生兴趣。
《世纪末的维也纳》共包括七个章节,主要内容涉及建筑、政治思想、绘画、心理学、文学、音乐等领域,所分析的知识分子包括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尔、卡米洛·西特、奥托·瓦格纳、舍内雷尔、卢埃格尔、赫茨尔、克里姆特、施蒂夫特、萨尔、安德里安、柯克西卡、勋伯格等文化思想领域的先驱们。
书中各个章节相对独立,可以单独阅读感兴趣的部分。如果再仔细联系一下就会发现,卡尔·休斯克又在各个章节中埋下了一些细微的线索,通过这些线索能够将各个章节串联起来,勾画出19世纪末维也纳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致脉络。
维也纳古典自由主义的人类观瓦解之后,“心理之人”的思想已经从旧文化中出现,施尼茨勒和霍夫曼斯塔尔努力探寻政治与心灵之间的关联影响;环城大道上建筑的变化,西特和瓦格纳的城市规划思想差异,伴随城市现代主义的诞生,充分展现了设计理念跟随时代价值体系的变动。
舍内雷尔、卢埃格尔、赫茨尔在政治思想领域新调性中的影响不仅流于当时而且传于后世;弗洛伊德的职业发展和思想深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卡尔·休斯克通过对弗洛伊德的几个梦境的分析,解说了弗洛伊德将政治世界的受挫转化为弑父的父子原始矛盾的新路历程。
克里姆特通过绘画传达出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环城大道资产阶级文化以及瓦格纳、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观念。
维也纳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奥地利中产阶层,都身处一种“集体俄狄浦斯反抗与极度自恋地寻觅新的自我的模糊结合”的文化危机之中。主张与父辈的古典现实主义传统决裂、探寻现代人的真面目的分离派应运而生,克里姆特是分离派的领军人物。这正是他们躲避现代生活压力、应对文化危机、寻求现代身份的有力尝试。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艺术,每种艺术都有它的自由”,分离派这句极具鼓动性和渲染力的宣传目标,包含“文化更新与个人内省,现代身份与逃避现代性”等许多相互矛盾的可能性。他们“全都拒绝接受19世纪的确信之物”,而是不断探索本能生活,寻觅现代面孔,寻找新的自我。
施蒂夫特通过文学方式创造玫瑰屋构造了一种将自然与文化统一的、净化现实的“美德花园”文化理想,在萨尔这种理想变成了抽象社会理想的“自恋花园”,霍夫曼斯塔尔的朋友安德里安则在“知识花园”中指出艺术已经脱离现实世界的问题。
代表秩序的花园理想已然逐渐瓦解,只有等到柯克西卡、勋伯格正视现代人孤立、自我中心的困境,分别从绘画和音乐上破坏已经失去活力的花园文化,从中解放出来,寻找本能与心理的真相,让花园之外的荒野成为“心理之人”的新的理想。
审美价值的变迁植根于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态度的变化。通过卡尔·休斯克的深入拆解和精准分析,19世纪末维也纳政治和社会结构转折的深刻影响,反映到文化艺术领域,就展现为前述一系列的文化思想的转变历程。
维也纳知识分子经历了19世纪末身份和文化危机的百般锤炼,历经痛苦、焦虑、茫然等诸多磨砺之后,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终于挣脱困境完成“自我重组”,重新找到艺术与本能之间、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秩序和联系。在这样的社会转折期,维也纳新文化终于从旧文化中逐渐脱胎并演化而来。卡尔·休斯克通过《世纪末的维也纳》,捕捉到了维也纳文化史上这一浴火重生的艰难经历。
2022.08.30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