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容易被身边的“善良”感动,当时世界很小,媒体渠道除了报纸、电视以外,可能最多的就是和我妈唠嗑时的隔壁家x大妈了。不容易接触外界,大人们也会将很多不好的信息过滤一下。多数情况下我会感觉身边充满了正能量,我虽然没有觉得生活很美好,但是能这么活着挺好,幸福感为正值,有时可能会因为被大人表扬而飙高。
但是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为了获得流量博取眼球,将一些容易煽动人情绪的信息加以传播,甚至不惜添油加醋。现在的大部分年轻人,也正是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刚开始的时候身份认证机制还没建立,虚拟的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是模糊的存在,加之对言论自由的向往,网民非常热衷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过全民素质水平并不是那么高,网上发言的犯错成本较低,小型大型的言论冲突也是常有的事情。在这个背景下,在自然或非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有这么一部分人变得习惯用批判(其实就是为了标榜自己的独特见解)的眼光去看待事情,“眼见为实”也不再能相信,大家开始变得冷漠,变得自私,变得不再相信“善良”,也不再期待人性。哪怕善良的人想要发声,也害怕被质疑,被掺合到谩骂和指责当中,毕竟善良的人也害怕伤害别人或者被伤害。
反而人们更愿意相信金钱、物质,某种意义上它比“善良”更实在。
那些纸醉金迷的生活,那种原本远离常人的生活,通过种种所谓的小视频app、网红达人被传播被放大,它们成为了大部分人称赞的生活方式。名车、奢侈品、别野豪宅等等成为了“美好生活”的标志。再到各种网款、赊账软件,各种可以提前预支甚至透支未来财富的途径出现,鼓吹着提前享受生活,向未来“借支”快乐。大部分人们努力工作拼搏的目标,不再是为了用努力挣来的换取想要的生活,而是偿还贷款,为已经“预支”的快乐买单。当你眼下所承受的苦,并不对等于未来的快乐时,就会慢慢的对现在失去信心,感到沮丧,感到无法满足。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不再满怀希望地憧憬幸福的未来,因为未来的幸福已经成为过去。
不过以上都是我的胡思乱想。而我,立志要给身边人带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