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既擅长又喜欢的事,大概是最自由的人。大凡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一定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是无法二者兼得的。选择专业的时候,会考虑以后的就业情况;选择工作的时候,会考虑行业的发展情况,有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于是,在充满未知的状态下步入职业生涯。有的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热爱的岗位,成就了一番事业;有的人渐渐发现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频繁跳槽,寻找更能发挥自己的位置。
尼采说:“职业是生活的支柱,职业选择是人必须要做的一项最重要的选择。”我认识的一个小姐姐,是一位从事14年的优秀心理咨询师,她是非科班出身,上学读的是法律专业,笃定内心的热爱,从法律专业跨越到心理学领域,这个转变大概是她对自己职业选择的方向决定吧。
阿尔约沙·诺伊鲍尔,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心理学教授,在《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一书中,从天赋、个性和兴趣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自评问卷、行动建议等实用工具,帮助读者完善对自身的认识,指导读者全方位提升职场竞争力。
如果想要拥有令人满意和成功的职业生涯,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最好能实现以下三点:善用自己的才能,做与自己个性相符的事,遵从自身的兴趣。
01 挖掘天赋,善用才能
方仲永是王安石名作《伤仲永》中的主人公,他天赋秉异,5岁吟诗,但是他的父亲目光短浅,只看到仲永的聪慧,带他到处给人写诗赚钱,而不让他学习,后来才能消失,又变成了普通人。
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仅仅在某件事上有天赋是不够的,为了发展一个人所拥有的天赋,就需要训练、学习和练习,而这一切没有兴趣和自律将会无法实现。
天赋是什么?天赋是一个人天生的潜能,这种潜能小时候就显露出来了,为实现天赋向才能的转变,就需要通过学习、训练和练习;才能,与天赋不同,指的是个人很明显、可以观察到的卓越能力,甚至是高超的能力。
有人说,天赋是埋藏在矿里的黄金,才能是挖掘矿藏的矿工。作为矿工,我们要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并潜心打造出色的技艺和才能。
02 个性与工作匹配,让职业发展更顺畅
俗话说,方向错了,努力白搭。一个安静内敛,不善言谈的人,你让他去跑销售,当然不否认经过训练而改变自己的人,但是绝大多数人是不适合在这样有压力、有挑战的环境下工作的;反过来,一个八面玲珑、善于社交的人,让他去做个研究或者从事文员工作,他也一定做不长久。
在职场中,根据自己的性格优势去匹配合适的工作,这样能少走弯路。
作者在书中讲到“大五人格”,即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这些个性特征没有好坏之分,在不同的环境或者领域中,都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工作领域及对应的职业要求,还有如何将工作岗位的普遍特征和个人的个性特征相协调,这样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匹配工作要求,就能收获较好的职业满意度。
03 兴趣,是决定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约翰·霍兰德认为,兴趣是基本的个性取向,人们在找工作时应该考虑到它。
兴趣能够让我们每个人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能够推动我们的职业更快成功。
格林斯潘,当代对美国和世界经济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连续五次出任美联储主席。这位在经济领域获得卓越成绩的专家,却毕业于音乐学院,专业是单簧管,然后当了一名爵士乐手。后来经过深思熟虑后,才选择了更感兴趣的金融业。
一个人想了解到自己最真实、准确的兴趣,还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的,约翰·霍兰德的RIASEC模型是最广为人知的兴趣模型。
霍兰德将人格分为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现实型、研究型和艺术型六种类型,他把个人特质与适合这种特质的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拉近了自我与工作世界的距离。在做职业规划时,我们可以根据兴趣模型找到自己的兴趣“密码”。
04 写在最后
达·芬奇说:“一个不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人,必定想要做自己能够做的事。因为想要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是愚蠢的。”
想要做的事,是喜欢(倾向)做的事;能够做的事,是擅长(能力)做的事,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让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收获满足和幸福,不妨读一下《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这本书。
无论你是即将毕业踏入职场的新人,面对职业选择举棋不定;还是已经工作多年的职场人,想要选择新的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赛道;亦或是想在工作之外闲暇之余寻一份副业,做个斜杠青年,让这本书带我们认识更真实的自己,并帮助我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