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创造道,
中国哲学家看到了运用理性的局限性。在他们看来,解决之道在于磨砺我们的本能,训练我们的情感。并持之以恒投入修身之中。这样当我们面临紧急情况、日常琐事时都能正确回应。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找到真正的自己,那么这个做法的危险性在于我们会根据它限定我们的生活。这样做人只能看到自己潜力很小的一部分。人不是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一元化的生命体。
如何改变世界:
亚欧大陆的内在张力和运动几乎决定了亚欧大陆的历史。
孔子、佛陀、苏格拉底同时在回应非常近似的社会刺激因素。因为当时社会流动性增加,人们生活在巨大文化危机之中。
孔子礼仪之道:
在祭祀礼仪中,人能够从现实的纷争中短时间跳出,回到平静的角色。礼仪的典范还有婚礼、毕业典礼等,通过仪式完成转变。
《性自命出》指出性可以改变。
与人为善,多多行善。能够改变周边环境。
康德认为无论你处于和何种情况之下,行为要成为任何人、任何情况下的普遍法则。现实情况往往复杂,康德的学说毫无意义。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老子以柔克刚:
道是一种原始无差别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小草比树苗更接近于道。因为离地面更近。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我们越把世界彼此分化,离道越远。
宇宙万物诞生之初都是温和柔软的。
在日常最平庸的层面,新的情况不断出现。每一个新情况就像从道中产生的微缩世界。为现实赋予生命。
虚假的二分法:任何二分法都有违于道。
孟子仁义之道:
面对生活,尽管你做了详细的规划,面对不可预料的现实,感到无法承受。
孟子在面临一次次推行学说失望之后,发现我们在规划生活认为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恰恰会限制我们。
我们相信世界是连续稳定呢,还是相信他不可预测、变化无常呢。
墨子认为是固定的,所以做了各种兼爱非攻等规范、导向。
孟子反对墨子,为什么要对努力能成功、有可信赖是非标准、人人能够得到平等关爱的公正社会反对呢?
孟子认为世界是反复无常的,努力工作不一定能成功,恶行也不一定受到惩罚。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人们可以依赖信任的稳定包罗万象的连续性。
孟子相信世界是支离破碎、永久混乱的,需要不断去适应和改变自己,同时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万事不稳定,才能以一种最广阔的方式来生活。
孟子认为墨子的理念不能形成一个和谐兼爱的社会,相反人人会为私利而行动。
只有当一个人没想过这个世界存在统一的奖惩系统时,他才会变得更有道德。
孟子担心,让算计之心塑造人的行为会导致人们的认知不带有感情色彩。
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磨炼自己的情感,使它与大脑同步工作,做出能打开局面的决策。
性善论
只有理智和情感结合才能做出好的决定。
主动反应并不是拦截,而是疏导。
为兴趣留空间,机会就会向你开放。久而久之,你能够开辟一条从未想象过的路。
随着时间推移,你就会变成不同的人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在桎梏中死去意味着没有能对突发事件做出正确回应。让发生的事情控制了我们的行动。
无论让悲剧毁灭我们,还是接受这一切。都相当于站在一堵将要坍塌的墙下。
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庄子:
如果我们超越自己,就能从所有视角看待世界。庄周梦蝶,我们可以从所有视角看待世界,理解物化的意义。
无尽的流动变化:在持续流动变化中拥抱一切。
庖丁解牛:真正的自发性要求我们改变思考与行动方式,将自己投入到无尽的流动与变化之中。让我们从自我意识中解脱出来。进入一种能够产生真正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状态。想象力与创造力来源于持续的自如流动状态。
转变视角:朝三暮四、毛嫱丽姬。无论大事小事都不会干扰我们,反而成为生活令人兴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