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学会提问》这本书,不由想到一个小插曲:几个月前,一个著名教育机构的社群里,有位发广告的成员被管理员踢出去了。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毕竟入群时大家都读过群规,既然违规那就没什么理由可讲。可是有位妈妈一直在不依不饶质问群主,为什么要踢,他发的信息很有用……有看不下去的群友出来解释,却也无济于事,印象中那位妈妈整个下午时不时就发条质问信息。看得出,她真的很愤怒。群主一直没有出声,第二天早晨,他发了条信息,简明扼要解释了踢人的原因,最后,轻描淡写地建议心中有疑问的人不妨在开口前读一读《学会提问》。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这个书名就这样印在我的脑海里,虽然从未读过,可始终在挂念。
读书会的本周书籍是《学会提问》,毕竟是挂念了那么久的书,拿到书的一刻有点惊喜又有点紧张。许是翻译的缘故,初看略嫌晦涩。速速浏览了第一遍,第二遍方找到感觉。
这本书的目标是传授批判性的提问技能。因此,作者首先解释了何谓批判性思维:有一套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加上在适当时间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意愿。
批判性思维分为以下两种:
海绵式思维
理解观点并记住理论的过程,但不做任何评价
淘金式思维
问自己相关问题,找出最佳判断和合理看法
淘金式思维清单:
有没有问“为什么”要相信该观点
想到该说法可能有问题,有没有记下来
对他人说的话有没有进行客观评价
有无在特定主题他人的合理说法上形成自己结论
弱势批判性思维(weak-sense)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
强势批判性思维(strong-sense)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提问是一门学问,学会找出问题关键: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力如何
有没有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时候,要让对方知道自己没有恶意,关于分歧应就事论事,而非口诛笔伐,可借助以下策略继续谈话:
尽量阐明对他人言论的理解,问一问“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问一下对方,有没有证据能令他改变观点。
提议暂停,可各自寻找支撑自己结论的证据。
问一问对方,为什么他认为使你形成结论的证据不堪一击。
弥合分歧,如果将双方理由综合起来,会否出现新的结论?
寻找共同价值观和一致的结论,以此找出分歧的原点。
抑制好奇心,注意谈话语气,不要引发“战争”。
保持谦逊,而非目空一切。
谨记,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
论题和结论
论题
引发讨论的问题和争议
描述性论题规定性论题
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的问题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结论: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找到结论
1.问问论题是什么
2.寻找指示词(因此、表明、由此、因此、
显示出、证明、告诉我们、实质)
3.在可能位置查看(开头、结尾)
4.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证据)
5.检查交流的语境和作者背景
6.问一问:所以呢?
理由+结论=论证
只有在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才能判定结论的价值
论证:用一个或多个想法支撑另一个想法
推理论证的结构: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
表示理由的提示词:(由于、因为、鉴于、由以下、研究、第一……)
如何找到文章中理由并有效组织
1.圈出指示词
2.用不同颜色笔标出理由和结论
3.在页边给理由和结论编序号
4.读完按照顺序列出所有理由
辨识关键词的真实含义
找准关键词,留意抽象词和短语
反串思考对方用词的定义
检查有无歧义
分析推理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最为关键
联系上下文,判定用词真实含义
辨别词语在字典和真实语境的区别
不要被含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误导
论证当中存在着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这就是假设。
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
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可能有一定欺骗性
1)价值观假设:觉得世界应该什么样,认为某些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寻找价值观假设时应尽量说明价值倾向,可提醒作者为此的放弃和收获
找出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调查作者背景
问“为什么作者立场产生的结果对他显得重要?”
寻找类似辩论,参考同类价值观假设
反串,看何种价值观对该相反立场比较重要
找常见价值观冲突,如个体和集体责任间的冲突
2)描述性假设:没有说出来的对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怎样的看法
找出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思考结论与理由之间的差距
寻找没有说出来的支撑理由的想法
换位思考
避免将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作为假设
意识到获得理由中好处的潜在方法
谈话中的推理谬误:
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或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仿佛与结论无关
2)把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和结论有关,以此分散注意力
3)看似是结论的证据,然其作数的前提取决于结论本身已成立
人身攻击谬误: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非直接反驳对方提供的理由
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提议会引发不可控不利事件,事实有现成程序防止这类事件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假设因为尝试某种方案后有遗留问题,这种方案就不该采用
偷换概念谬误:论证关键词中有两种以上的含义,不同含义间的的转换被识别则论证不通
诉诸公众谬误:引述大部分人的观点来证明论断有道理,而不考虑大众观点是否正确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并无此专业知识的权威的话来证明谬误
诉诸感情谬误:用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分散受众注意力,从而忽视论断。如:希望、爱国等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受到攻击,而事实上攻击的观点根本不存在
虚假两难谬误: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选择,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乱扣帽子谬误:错误地假设为某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名称,则此事件可合情合理解释
光环效应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获得受众支持使其忽视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用不相干的话题将注意力从原论题上转移,如:讨论甲,切换到乙,忽视甲
循环论证谬误:在推理过程中假定自己结论成立的论证
以偏概全谬误:根据群体中小部分人的经历得出相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强求确定性谬误:认为一个研究结论若非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抛弃
错误对比谬误:有人提出某个类比,其中存在着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依赖不足以解释整件事的因果关系,或过分强调这些因素的重要
因果混淆谬误:将事件起因和后果相混淆,或分不出两件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认不出两件事间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事后归因谬误:假设某事由另一件事导致,仅因为两件事时间上的前后相随
推理谬误:
对人不对事
使用滑坡推理方式
表现出寻找完美解决方案的趋势
用摸棱两可的话隐瞒真相
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
诉诸可疑权威
攻击稻草人
呈现虚假两难情形
通过恶语中伤来解释
将注意力从论题上转移
通过光环效应让读者分神
循环论证
介绍另一个话题转移注意力
在推理论证中会进行各种事实断言,那么怎样确定其可靠性呢?
事实断言
证明是什么?如何知道它是真的?
证据在哪里?为什么相信它?
确信它是真的吗?能证明吗?
主要证据类型
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
当事人证词权威、专家意见个人观察
研究报告类比
一个孩子发现太阳每天清晨在东边升起,傍晚时在西边落下,而家里的保姆也是早晨来到他家,夜里就不见了。他好奇地问保姆晚上去哪儿了,保姆告诉他,自己回家了。孩子由此将保姆的来去与日夜循环联系在一起,认为保姆的离去导致太阳也一起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弄清楚一件事,首先必须弄清引起这件事的原因。知道了前因后果,才能想出办法避免或促进事情进一步的进展。以下指示词能帮助识别替代原因:
因果关系的指示词
导致……增加……的可能
影响了……决定了……
与……有关与……有联系
阻止了……有……的效果
在阅读含有数据报告的资料时,要警惕数据中的潜藏欺骗性,如不知来历的数据;平均值中的陷阱;改头换面的数据;省略数据;不同表述方式的数据报告……故而在阅读数据时要多问一问为什么,找出获得数据的相关信息;分析含有平均值事件描述中全距和数值分布的其他视角;用资料数据与实际数据作比较;对误导性数字和百分比及缺失的比较格外留心。
关于谬误的拓展阅读:
《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抨击错误推理》Da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