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教林庚先生的《说木叶》都让我对中国古典诗歌产生深深的敬佩,更感慨中国古典文化蕴藏的魅力。《说木叶》中论及了木叶、树叶、落木、落叶,同一事物,在文学史上为何历代文人喜欢用“落木”而很少用“落叶”,这的确是文学上的一种有趣的现象。因此也想到了另一个文学现象,即“落红”与“落花”。带着一名教师的好奇心,我翻开了“落花”与“落红”的世界。
翻开中国古典诗词,优美含蓄的诗词扑面而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就如同时空隧道,让我们梦回那个“落花”的世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 “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杨万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中国古代文人,对“落红”的喜爱也远远超过了“落花”。
就从那句家喻户晓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起吧。这里的落红也就是落花的意思。首先,“落红”用颜色暗示花的娇媚和鲜嫩,从视觉效果上使人心生爱怜,而这样娇嫩的花朵凋落了化作泥土,也要滋养新生的花朵,这种奉献精神、这种牺牲精神、这种气度不得不使人敬佩。其次,“落花”可以是各种颜色的花,白色、紫色、黄色等,那么飘落入地就是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世界,给人一种繁花似锦的视觉效果,虽有其悲的一面,但被五颜六色将其悲掩盖了。而“落红”因其满地落红,颜色单一更显得悲壮、深沉,满地红花衬托干枯的花枝、在寂寥且辽阔的天空中更显的秋天的悲凉。铺满地的“落红”在枯萎的花枝下、在寂寥的天空下就尤为悲壮、凄凉。它让我想起守望在长城边上的孟姜女、想起长亭边“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知心女子,想起,想起皑皑白雪中那一袭孤独的红.......
“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落花随水漂流,但是女人的坚贞的爱情不会由此而跟随衰落,即便是仅剩的一点芳心,也要为君而存,为君而死。“红”使人联想起女子娇羞红润的脸颊,而落红既是最美的绽放,绽放的同时也预示着一种衰残,恰似女子落寞、孤独、憔悴的神情和身影,而用落花便全无此意。
“落木”也好,“落红”也罢,那都是古典诗词留给我们永远也探究不完的话题,犹如那遥远的《诗经》《楚辞》、慷慨壮丽的唐诗、豪放婉约的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