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注生命的节奏
——读《让教育更明亮》
文/张爱敏
摘录:
1.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段里,儿童在生理、认知(心理)、语言、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2.培育一个健康快乐和有能力的孩子,有赖于以下三个基本要素(养育孩子三要素):第一,要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第二,要理解“温暖”对孩子的成长发育的重要性;第三,要意识到每天,每周,每月和每年的生活节奏所赐予孩子的礼物。
3.儿童的秩序感。为什么孩子刚进幼儿园的阶段会大声哭闹,可能根源就是此前养育当时的不当。秩序,以及在秩序遭到破坏之后的重现建立,是幼儿时期孩子教育应特别关心的事情。但强调秩序,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要一直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和环境里。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疆界,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不断被打破,以及重新建立新秩序的过程。这个时候,家长的作用尤其重要。一方面要引导孩子,破坏了的秩序是可以重新恢复的,要通过消失事物的重新再现,用多样化的游戏方式,让孩子克服因消失和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感;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在新的环境下建立新的秩序,帮助孩子在新环境下获得安全感。
4.对玩具和游戏的需求。
零至七岁的孩子对玩具和游戏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从出生到两岁半,孩子喜欢玩自己的手和脚,有时也会简单模仿,或者玩篮子,玩水,玩捉迷藏等;两岁半到五岁,最初的“幻想游戏”出现了——这是一个美妙的“假设”和“让我们假装”的阶段,也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程碑。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每天都要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不受干扰地游戏。不仅培养孩子的角色感,也培养专注力。同时,也要让孩子体验到木、水、风、火这四中元素,建立起孩子与自然世界的连接,轻轻地在大地上扎下根来;五岁到七岁,游戏有了更多计划性,游戏时间也变得和谐。分享玩具,富有创造性,注意力集中,开始潜心于游戏的建立与发展,其建构力主要作用于四肢,男孩子也开始一些技术含量的游戏,有相关的角色扮演。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关注一些哲学性的问题。作为家长要智慧而富有诗意的回答,促成孩子成长的力量。
5.人的十二种感觉。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认为,人有十二种感觉,这些感觉在幼儿教育期间应该得到尽可能的保护和滋养。意志感觉:包括触觉感、生命感、运动感和平衡感,即身体感觉;知觉感觉:包括嗅觉感、味觉感、视觉感和温暖感,即建立人和世界的关系;认知感觉:包括听觉感、语言感、感受他人思想的感觉.感受他人自我的感觉,即指向自己和他人的内在体验。
我思我悟:
岁月的河流,缓缓流过。成长的脚印,或深或浅。蓦然回首,都有来处。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唯有活在当下,做好当下,珍惜当下,足矣!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是未来。唯有立足今天,走好脚下每一步。
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循序渐进,既不可拔苗助长,也不可裹足不前。要尊重其个性,发展是个性,扬长避短,把“事故”变成故事。
优生优育,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关注孩童成长阶段的每一个契机。
记住,天下没有坏孩子!不乖孩子也可爱哟!不把个性当缺点,引领个性更美丽。
玩耍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珍贵的礼物。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吧!让他们真正获得成就感、尊严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