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本书的书名原是《阅读整理学》,只是初读之时,不免暗自揣度:关于阅读,关于阅读的整理,称之为“学”会否小题大做?日本人仿佛惯会这般托大,将各类细末技艺视为大道,花道茶道剑道如此不一而足。何况这薄薄的一册,无论如何看来也不像是“学”的体量,称为“阅读整理术”还差不多。
细细读下去,发现这的确不是一本“某某学”那么学究气的书,许多日常生活中阅读和语言的经验与实例,深入浅出,却又不失学术。可以看到严谨的理论依据贯穿始终,虽然对于初阶阅读,更多是从日本学龄前孩子假名阅读与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但认真读过便能发现不少之于我们的儿童阅读可以参照借鉴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及巴别塔变乱人类语言的故事,这一譬喻在语言学上也显得尤为突出。
英国的社会语言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把语言二分为限定代码(Restricted Code,简称RC,也称为局限型语言符码)与精密代码(Elaborated Code,简称EC,也称为精致型语言符码)。其中语言符码(Language Code)是语言沟通系统的抽象原则。所谓的限定代码(RC)主要是用在关系亲近的人之间,用字遣词上多有省略;所谓的精密代码(EC)是符合逻辑、文法,更加完备的正式词语。但因后世有人认为限定代码与精密代码的理论是想在教育上区分阶级,伯恩斯坦也因而饱受误解。不管伯恩斯坦的真正意图如何,在英国低收入家庭主要使用限定代码,中产阶级的小孩在居家生活语言中通常使用精密代码,而这种差异造成中产阶级和低收入阶层孩子学习成果出现差距,确是事实。
而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社会阶级与阶级差别意识的存在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其实,和近日大家争论关注的教育和社会热点问题一样,本不应该跟阶级问题扯在一起,我们应该把目光焦点放在教育的本质上。伯恩斯坦的真正意图是:更单纯的语言,也就是日常使用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智力。进一步引申,则意味着日常的阅读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换言之,语言的学习或曰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而在今天,幸运的是,愈来愈多的父母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意识到阅读对一个人终身的影响。但与之相对的是,阅读却一直处在性质不分的状态,大家并没有注意到关于已知的阅读与关于未知的阅读之间的不同。这便是所谓的RC阅读与EC阅读(书中称为α型阅读与β型阅读)。
书中的第3章与第4章便是对该概念定义与外延的阐释与延展,虽有严肃之处,但当阅读与语言学相连接,当熟悉的事物放在陌生的视域中去打量,全新的话语体系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意味着新的创造。阅读,正是把我们放入一种创造中重新生长,而对阅读本身的审视,又成了一种对自我互为因果的观照和体察。
也许,这本书于我正是这样一个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