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的自我修养》,名称应该是有参照《演员的自我修养》,虽然没看过但一直觉得有种黑色幽默感。
在蚂蚁私塾里我又看到了蔡垒磊蔡叔解读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好奇之下就点了开来,内容还挺不错的,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
我以前深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洗脑,觉得努力能弥补所有差距,且吃困耐劳后等待着我的将是一条康庄大道。后来学得多了才意识到自己错了,这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一种自欺欺人的手段罢了。
爱因斯坦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在现实层面却有可能比汗水重要。
所以努力是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极力避免浪费自己的努力。这一观点和蔡叔解读的也是不谋而合。
那么怎么变得更聪明呢?
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观念:就是人和人的智商差异特别大。
其实大多数人的智商是相差无几的,差距非常细微。
上学时的成绩好坏并不能说明什么,分高分低也不代表智商的高低,更不能成为今后人生成功与否的判定基准,只是有的人他更适合应试教育罢了。
纵观整个社会就不难发现,学生时代成绩最好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在社会上混的最好的,反倒是那些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的人,成了各个领域的大佬。
想变聪明首先得了解人的大脑运作原理,在我看来,人脑有两个重要的基本原则:
1.懒惰,能省精力就省精力
2.挑食,不喜欢孤立的记忆
就拿学英语来说,大家都知道背单词,谁都知道这个方法,方法很简单,但是试过的人都知道,基本上没什么效果。
你一次性要学大量的新鲜单词是相当消耗精力的一件事情,必定会引起大脑的反感,哪怕当时记住了,过一会儿就忘了,而挑食的特性又注定了一个个孤立的单词不容易被记住。所以单纯地背单词这个学语言的方式其实是在“反人脑”的。
针对这种大脑的特性就需要制作相应的对策了。首先,给自己设立目标,达成目标后给自己一点奖励,把学英语和愉快的事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情绪回路。其次,记单词不如记句子,把陌生的单词放到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句子中,和脑海中其他已知概念链接起来,既有助于形成记忆回路加强记忆,还有助于理解单词的用法和性质。
悄悄说一句,我就是用这种方法学英语的,效果那是相当不错,一般我不告诉别人。
当然,大脑的基本特性不光这一点,蔡叔还有很多相关的解读书籍,感兴趣的胖油可以自行了解一哈,我就不多介绍了。
然后就是老生常谈了,多阅读多独立思考与实践。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么得出来的?按照他的说法就能解决目前困惑着我的问题吗?毕竟实践出真知。
保持质疑态度是很重要的,毕竟书也是人写的,而人的观点又不一定正确,要懂得批判地吸收,伟人早已告诉过我们这个方法了。
最后,一定要多尝试接触新鲜的事物。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越是年轻的一代,思维就越是活跃,观念就越是开放,人就越是聪明,因为万物互联的IT时代将世界上所有最新鲜、最前卫的东西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了解的东西越多,越是能加深对人性、世界一些本质的规律的理解,自然也能让人越来越聪明。
相信我,坚持下去,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真诚推荐蔡垒磊的蚂蚁私塾,哈哈,我的学习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