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易经》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书籍而非卜筮迷信的用书;《易经》是关于阴阳辩证的智慧而非形而上学的思维。今天准备和大家分享一下《易经》渊源的学习心得。
渊源,是指源流,深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本源。《大学》上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以史为鉴,借古论今,历史让我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学习《易经》,了解它的理论源头、成书背景,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精髓有很大的好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知识要通过日积月累,追求智慧要通过修正错误。就像小时候我们用的铅笔和橡皮,铅笔是用来学习的,橡皮是用来改错的。要想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不仅要看你学习了多少,更要看你改正了多少错误。没有人可以生而知之,生而会之,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扬弃中成长。懂得扬弃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易经》之所以是智慧书籍,具有久远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能够不断地扬弃自我,让我们常读常新。在当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不论是学习《易经》,还是其他的传统文化,一定不要全盘的吸引,而是要用“扬弃”的学习方法,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指导、借鉴作用。言必谈古,是一种更为可怕的返祖退化现象。切记,我们要传承的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人有三古、三圣、三易的美妙传说。以下资料主要参考了殷旵先生著《易经的智慧》一书内容。
三古,是指《易经》产生、创作、传承和成书,历经了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大的历史时期。三古是指伏羲、女娲生活的新石器时代;中古是指夏商周时代;近古是指春秋战国以后,距今2500多年。
三圣,是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伏羲始作八卦,号称“无字天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周文武演绎六十四卦,为其注上文字,成就易经;孔子喜读易经,以致韦编三绝,撰写了几万言的解读,为易传。
三易,是指《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传说,《连山易》为神农氏所创。神农氏即炎帝,号连山氏,以象征山的艮卦为首卦,在夏代流行,因此有“夏道连连”的说法;《归藏易》为轩辕氏所创。轩辕氏即黄帝,号归藏氏,以象征地的坤卦为首卦,因在殷商时代流行,因此有“殷道亲亲”的说法;《周易》为周文王所创。以乾卦为首卦,意为天地初开,万物始生;又以未济卦为末卦,意为一事的终止又是另一事的开始。周而复始,周行不止。又在周朝开始流行,因此有“周道尊尊”的说法。
年代久远,《连山易》和《归藏易》没有留世。传承至今的《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包括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画,周文王撰写的卦辞和周公撰写的爻辞;后一部分为《易传》,包括孔子及其弟子撰写的《十翼》,即彖传、象传、文言、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等内容。
用一段话结束今天的分享,学习易经,可以知阴知阳,善用柔刚,时止而止,时行而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从而做到趋吉避凶。人生就是一个舞台,当你登台的那一时,就要思考谢幕的那一刻。知行易,知止难。学习《易经》就是为了明真理,乐享生活,开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