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两国的步兵
战国时各国的兵制是常备军和征召兵并驾齐驱的时代,我国募兵制最早可追朔到商汤时代,其以“必死六千”为核心军灭亡夏王朝,之后到了春秋时,据《吴子兵法》载,齐桓有“募士”五万,晋文有“前行”四万,秦穆有“陷阵”三万……到了战国步兵战术已然成熟,战车的作用大为减弱,步兵常备军进一步扩大,有了魏武卒七到十万,赵自公仲连变法起(《赵世家》“以选练举贤”),紧随其后建立常备军,后秦有商鞅变法、齐有威王强兵,“秦锐士”、“齐技击”规模进一步扩大,楚有吴起“奉选练之士”《韩非子》,其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选练”加上“胡服”,规模必然扩大。所以到了长平之战前夕,其他各国常备军因本国衰弱而退出历史舞台,只有秦赵两国拥有规模可观的常备军。据《韩非·初见秦》“赵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上党”,知赵国把当时几乎所以军队都投入了战斗,常备军自然不会缺席。据《赵策一》“其(秦)死士皆列之于上地”,所谓死士,据《六韬·练士》“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志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其实就是常备军的一种别称,可知秦国的所有常备军都调到了长平战场,以至之后秦国只能从河内征兵补充前线了。
如今在长平古战场出土了不少秦国的三棱箭头和青铜戈,可知秦军当时装备了戈和弓箭。
古战场也出土了一些形制颇为不同的三棱青铜箭镞,当有一两种为赵国兵器,阴山附近的匈奴墓地也出土过三棱有翼箭镞,可见赵国早已存在三棱式箭镞了。其外古战场还出土了赵国的铁带钩,说明赵国铁器已然应用在战争中。此外古战场还出土了高平永录乡“十六年宁(灵)寿令”赵国青铜戟,铭为“十六年宁寿令余恩,上库甭卓进、工固执齐戟”。以上证明赵军武器有戟和弓箭。
山西屯留县后河村出土了赵国带郭青铜弩机,由于屯留在战国时为赵上党郡属邑,加上屯留紧挨韩国上党,所以弩机应为赵国边防部队的兵器部件。据《赵策二》赵武灵王语“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知自赵武灵王起赵国在与各国边境都部署了胡服军队,所以赵上党当也部署了边防军,可见赵国的上党军队装备了弩,另据《纵横家书·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载“臣之所得于奉阳君者,干(韩)、梁合,勺氏将悉上党以功(攻)秦”,可知赵国上党确实存在常备军。由于赵国“悉其士民”以争上党,上党的军队肯定也被调到长平了,所以可以确定的说长平之战赵军还装备了弩。其实从上文的记载还可知长平之战赵军的兵种还有骑兵,至少有弓骑兵部队参战的。
至于长平之战时秦军是否装备了弩,如今缺乏证据,但根据《白起列传》“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赵括“出锐卒自搏战”,所谓锐卒就是精锐之师,从“自搏战”可以知道这支军队肯定是全副武装的,普通弓箭应该很难把全副武装的赵括射死的,赵括应该是死于秦弩兵之下,加上秦兵马俑出土了不少弩机,可以长平之战时精锐全出的秦军肯定也装备了弩。
“长乎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三国何宴的《白起降赵卒论》这一记载首见秦军带了戟兵器,但是否符合史实需要另当别论了。根据《韩策一》张仪语:“(秦)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可知秦军大量装备了戟。兵马俑也出土了秦戟。所以可以说上面的记载虽不错但也不全对吧。
“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白起列传》秦军存在骑兵部队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