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稀有

\qquad我们可能是世界上最崇尚模仿的民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朱熹解释道,人性皆善,然而觉悟有先后,后觉悟者,必要学习先觉悟者。所谓学,即是说效仿;所谓习,就是练习;所谓说,就是喜悦。这些就是在说,效仿先觉悟者,时加练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而我们也确实很重视模仿,喜欢树立各种榜样,鼓励人们模仿这些典型人物。
\qquad如果一个人因为道德是一个很稀有的人,如果人们都来模仿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就不再是稀有的人,成为与众多模仿者一样的人。如果诸侯在自己的国内发现一种稀有的人,而这种人正是他的诸侯国所需要的人,那么通过将这个人立为榜样并号召人们向他学习,诸侯国内这种人将不再稀缺。
\qquad然而无论模仿者怎么模仿,有一点模仿者总是不能模仿到,这就是模仿者与原本稀有的人之间的差别:稀有不是通过模仿得到的,往往是通过创新,或者说变异出现的。诸侯国虽然可以通过模仿造就一批又一批一样的人,却不能通过模仿造就稀有的人。相反,原本可以成为稀有的人,会因为模仿,放弃了自己的稀有性,沦为庸人中的一员。
\qquad我们一直以来过于强调模仿,忽视稀有性。不是努力于创新,而是努力于拷贝。所以盲目跟风屡见不鲜,山寨假货层出不穷,开源代码拿来就用。我们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可复制性,忽视了人与人间的差异性,也即个人的个体性。自己盘中的美味到了别人的口中,就不一定再是美味。
\qquad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特有性,发挥自己的特长,避免在跟风浪潮中放弃了自己的特别性,一步步沦落为无所长的庸人。成功不是攀比谁模仿得像,而是比拼特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