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搞定1》(P41-43)
目标:掌握捕捉收集任务的技巧
R阅读原文
百分之百的捕获一切“未尽事宜”
你需要寻找和收集你世界中的一切未尽事宜,无论大小、轻重、缓急,只要是那些等待处理的、需要改进的、引起注意的事物,都要收集起来。
在你读到这里的时候,许多事物正处于收集之中。信箱里收到了新的邮件,工作篮中添加了新的备忘录,电脑中收到了新的电子邮件,语音信箱收到了新的留言。但与此同时,你也正在从周围的环境中收集引起你注意的信息,并存储到自己的大脑,而且大脑自己还会不停地思考,时不时的形成一些想法和主意,他们也需要你的关注。这些信息不像电子邮件那样醒目,但他们也是“材料”,需要用某种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所以也是收集的对象。比如:在记事本上记录的某些决策,应该尽快付诸实践;在你书桌的抽屉里,某些不好用的文具需要修理一下或者干脆扔掉;在你的咖啡桌上,放着一些过期的杂志——这些全部属于“材料”的范畴。
一旦你给某一事物贴上“需要做”或者“应当做”的标签,它就变成了一件“未尽事宜”。当然,未尽事宜还包括所有正在处理中、尚未结束的事物,以及那些你已经实施但尚未最终确认完成的事物。
为了正确地管理这些“未尽事宜”,你需要暂时把它们全部放入一个“存储器”中。等到有时间的时候再来确认他们到底都是一些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如何处理和解决。为了确保这个收集工具的有效性,你必须定期清空这些“存储器”。
如果你想大脑也当作一个“存储器”来看待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各种“未尽事宜”现在就已经被你收集起来了。但是如果无法找到一个可靠的外在体系对他们进行直接管理,那这些事情必定会藏匿于你脑中的某个角落,并且无法有效的定期清空。事实上,如果你没有把某项任务放入你的工作篮,那他就一定存在于你的大脑当中。我们在这一阶段所要做的,正是要确保一切必要的事情统统得到了收集,并且存储在你的大脑之外的某个地方
i复述原文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也决定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而我们的大脑作为一个“存储器”也是无刻不在进行材料的收集。
那么这些材料又是什么呢?就是大脑中的想法。不管大小、紧急程度只要是需要我们去做的,哪怕只是你头脑发热的突发奇想。
材料有了,接下来该做的就是整理排列,主动处理,定期清空。
整理排列是基础,需要将事情按照你的规划做个排列。不这么做就会头脑一片混乱。比如在工作中我会做5个文件夹,每天必做的,阶段性做的,即将用到的,以后可能用到的,已经完成的。这样我每天只需要按照文件夹来处理就可以了。在大脑中也可以制定这么几个文件夹。
主动处理是最重要的,需要我们按照排列好的顺序积极的去完成。如果只是做好了安排却不去做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这里就需要我们克服拖延,先从小事做起。
定期清理是精髓,待事情都处理完毕我们就应该及时清空。人脑不可能记得所有的事情,只有把完成的事情清空,才能为下一轮的“未尽事宜”留出空间。如果不清空的话会累垮自己的。听说过零极限好像也是让清空的。
a1联系过去经验
最近想法太多,一会想做直播,一会想钩地板鞋还想给孩子钩外套,一会又想再增加一个自媒体账号,还想去参加一次行动派的活动。总感到脑子混乱不够使。现在才知道这是没有对我的“未尽事宜”进行整理排列。
a2未来行动方案
整理排列:
每天必做:更新自媒体用时1小时
完成拆书训练营作业用时1小时
完成熊猫书院阅读用时20分钟
即将用到的:给孩子钩完一双地板鞋一星期内完成
阶段性做的:做一次直播半月内完成
给孩子钩外套一月内完成
以后可能会用到的:做一个直播系列
参加一次行动派的活动
主动处理:
每天必做按照列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即将用到的和阶段性的在完成每天必做的空余时间找时间做;
以后可能用到的在平时空余时间慢慢整理资料,积累经验
定期清空:
每天已经完成了的项目及时清空,看着清空的那些项目获得成就感和充实感。
如此一来,感觉自己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