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这本书是妹妹推荐给我的,她在看完后进行了一番义愤填膺的吐槽,展现她对那个胖画家斯特罗伊夫的同情与喜爱和那个抛妻弃子的斯特理克兰德的厌恶与不理解,我问她题目是什么意思,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月亮是理想,六便士是现实,但是她不知道这与文章有什么联系,于是我被先入为主的代入一种对人物的情绪进入这本书,却恐惧的发现自己对妹妹厌恶之人有几分共鸣,哪怕我无法认同他的行为,却并不讨厌,我思来想去,也许是因为他以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过出了我想过的生活,这种想过的生活绝不是像他那样抛妻弃子舍弃功名利禄住在一个狭窄的房子里在四十几岁的时候开始画画,我甚至并不认为他热爱画画并把它奉为理想,我觉得他只是在画画中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方法,而这种表达的过程让他自由且不受约束,而我想要的就是自由和不受约束,或者说是自己内心的感觉。而他的那种不在乎的态度我喜欢,是因为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是我一直渴望却无法做到的事,对,是渴望,这并不夸张。
我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自诩不在乎他人看法的人,但还是会在出门前下意识问一句你觉得我今天这件衣服如何,随后在赞美中信步出去,我总觉得那句赞美增加了她出门的底气或者说是自信,在她寻求认可的时候或许就已经是在下意识注意别人的看法,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因为我对别人的看法总是过分在意。
说实话,如果那位受到谴责的斯特理克兰德真的生活在现实世界,我并不会喜欢,顶多和文章中主人公一样抱有一份猎奇的心理去打量,或许大多数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又很少令人喜欢。
《月亮与六便士》说,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我过着安稳而且被人羡慕称道的生活却觉得压迫。
我越发觉得我们如今所受文明的束缚在逐渐加深,可惜物极必反。
大多流传千古的作品主人公绝非具备正常人表面所认同的良知和品行却又难以收到责骂和厌恶,是因为每个人心底还有一个人,而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把心里的那个人隐瞒的很好。
“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我初读此句觉得这个比喻很不恰当,浅薄的说,溺水是濒临死亡,可是不画画会死吗,现在理解,也许溺水挣扎是对肉体生命的本能反应,必须画画是指对精神束缚的挣扎,精神和肉体缺一不可,有人还在忍受,是因为他有自己释放欲望的方式,而有些人原形毕露,是因为他被束缚太深,已经在精神上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