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谬误,是指人们常常会低估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它是「过度自信效应」的体现,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也不幸中过招: 和同事编写一本预估花费“一年半到两年”的教材,整整用掉了七年。
有趣的是,在刚刚结束的两场信息分析路演里,我就犯了这个计划谬误。
在认知心理学自修计划项目成组的时候,第一次会议后大家对它的理解不一样,陷入僵局,队长圆场说:我们还有20多天......来得及。 随后,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的事情上,在自修计划这个项目上陷入一次又一次的拖延。
而另一个项目政府信息公开,则来源于我做的一个作业,本能地认为它不是一个大项目,而是一个小作业。 我当时说的是:「只要批量下千篇论文跑出知识图谱,然后找找结构性的知识,大概五个小时吧。」 于是忽悠了一个小伙伴入坑。 想象很美好,结果很骨感: 从小伙伴熟悉上手 zotero 到能够运用 translator 批量下载论文,花费就至少三个小时。 而我批量阅读,则花了六个小时,做幻灯也花了六个小时。
亲身体验到的计划谬误,很难让人愉快。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精神始终高度紧张,目光始终聚焦锁定在「补救」上,一度陷入「救火队员 」的稀缺管窥心态, 对外界不闻不问。 同时,也因为任务始终难以完成,内心会感到沮丧,整个过程好像是我愉快地在树上打了一个绳结,然后不知不觉把自己的脖子往里套......
如果你对「过度自信」还不以为然,那也许你应该读读这段话,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在《超越智商》中指出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那些自认为拥有卓越的动作与知觉技能的人,常常会对他人的表现吹毛求疵,但对自己的错误却浑然不知,也不愿意接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