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有一句话: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而这一句话,精辟地总结了“熵增定律”。
有人说,熵增定律是宇宙间最让人绝望的定律,没有之一。因为,熵增预示着: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将从有序走向无序,从平静走向混乱,最终都会走向灭亡。
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避免不了熵增。
我们得通过不懈的努力、不停地做减法,去抵消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熵增,以使我们的人生能够维持在“熵减”的状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处于“熵减”状态,并活出活力满满的人生呢?
氢原子创始人罗蓓老师在她的新书《化繁为简》中,为我们做了抽丝剥茧的解读。
罗蓓老师原是新东方20周年功勋老师,教授了数百万学生,累计授课达15000小时。
所谓化繁为简,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具象化,是我们能够做好一切事情的底层逻辑,说得直白点就是要懂分类、会分类、敢分类。
但是,化繁为简并不容易,需要缜密的思维逻辑、有行之有效有方法以及非凡的勇气。关于这些,罗蓓老师在书中都通过实际例证给我们做出了细致深入的分析。
对于《化繁为简》,让我深有感触的共有三点,粗略地分享如下:
一、分类有属性,一是本能分类、二是科学分类
罗蓓老师在开篇便拿“人”来做例子,按不同的维度,把人做出数种分类,让我们秒懂了什么是分类。
原来,分类是有维度的,如果维度选得好,就能神奇地实现化繁为简;分类也是有层次的,层次不清或层次混乱,会导致分类错误,而陷入更繁杂;分类是可视的,无论是文字描述还是图表显现,都能让人一目了然。
而人,生来就具备本能分类的能力。
本能分类一般可以通过口口相传自然习得的,简单又实用,基本能够应付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对于饮食,我们喜爱的就好吃,不爱的就不好吃;身边的人,对自己好的,我们就愿意亲近,反之,我们便会去疏远……
我们日常都在做着分类,只不过基本是按自己的个人喜好。正因为是依据个人喜好,才会出现在对待同一件事情时,因分类不同而立场不同,从而产生冲突。
本能分类也会因为自己的认知程度不够,而不科学不严谨,甚至存在谬误,会导致很多问题,只是得到表面上的缓解,而没能得到解决。
要想将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就必须会科学分类。
关于科学分类,不得不提下分类学鼻祖亚里士多德。这里有个小故事,他曾经将“人’定义为“没有毛、两腿行走的动物”,他的死对着便提着拔光了毛的鸡问亚里士多德:“这就是你说的‘人’吗?”其实,作为一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已经在追求给事物做尽可能精确的定义,下定义就是在应用分类法,而分类是具有层次的,要想对一个物种下定义,就必须要找出这个物种在整个物种的分类层次中处于哪个位置。
在学习与工作中,应用科学分类尤为重要。
只有拥有科学分类的能力,才能在面对海量知识与庞杂任务时,能够驾轻就熟,学得轻松,做得应手。
至于科学分类,罗蓓老师在书中为我们罗列了包括坐标定位法、钟表定位法、波菲利之树、贝尔编码、思维导图等等分类技能,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明白,从混乱中找出秩序,是化繁为简的底层逻辑,是提升我们能力的不二法门。
二、在生活中,面对物质鸡肋,要断舍离
关于奥巴马大部分时间不是穿蓝色西装就是穿灰色西装,知名作家Michael Lewis曾对奥巴马做过一次采访,并在“Vanity Fair”杂志上分享了奥巴马的着衣经:“你们会看到我只穿灰色或蓝色的西装,是因为我努力把选择变少。我不想在吃什么或穿什么上面做决定。因为我需要做太多其他的决定。”奥巴马还说:“有研究证明仅仅是做决定这个行为,就影响一个人做其他决定的能力。”
Guardian杂志记者Stuart
Heritage也赞扬奥巴马:衣服的简化搭配,让他可以自信地走入任何场合、做能够影响人类未来的决定。”
其实,在着装上崇尚简洁的,奥巴马并非仅此一人。史蒂夫·乔布斯的着装标配是“黑色高领毛衣+牛仔裤+New Balance 运动鞋”;扎克伯格则约有20多件同款T恤,每天穿的都是一模一样……
看到这个,相信我们都会引申到自己身上。
确实,在服装的搭配上,我们永远都是“就差了一件今天能够上身的衣物”的状态。尽管我们的衣橱里那一年四季的衣物已经累积到无处安放,却依然陷入不断地“买买买”。面对杂乱无章的衣物,那得选择困难更是让人抓狂。
我们为衣物所累。而事实上,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衣物都不再在我们日常的选择范围之内。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白白地侵占我们本就有限的收纳空间,将我们逼进逼仄里,纠结又懊恼。
在这种情势下,我们就有必要去精简自己的衣物,以减少翻找衣物的时间。我们可以先把衣物做好基本的搭配,再按使用频率高低、隶属哪个季节做好分类,放在触手可及或容易翻找的固定位置内。而对于淘汰下来的衣物,可以按品相优劣选择赠送或回收。
余华说过: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可见,删减身外之物何其重要。当然,这身外之物,可不只是局限于衣物,更有其他。
三、在人际关系上,合理分类,为人脉赋能
曾经在网上得到一组数据:我们的一生要遇到8263563人,会打招呼的是39778人,熟悉的是3619人,会与275人亲近,但最终,全部都会消失在人海。
这组数据,着实让人哗然,其真实性虽有待考究,却与“邓巴数字”表述的意义相同。
随着我们的成长,交际圈也在不断增大,我们会结识越来越的人,就拿我们手机里的微信好友来说,几乎囊括了我们与他人的所有关系,有亲朋、邻居、同事、同学、客户、网友及其他相关联系的人员。
只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很多人在特定的时刻,翻遍手机里一个个熟悉与不熟悉的名字时,却发现自己没有勇气与其中的一位取得联系,而陷入深深的孤独。
鉴于这种情况,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的这个关于社交圈的“邓巴数字”,值得我们好好深思。
罗宾﹒邓巴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彼此能保持相对紧密联系人,不过区区150人左右,这150人又根据亲疏分为几类;最内核的当然是我们的至亲,包括父母、配偶与子女;接下来是亲戚与密友、同学同事邻居、熟悉的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又根据亲疏关系的影响力将人际关系梳理出强关系与弱关系,至于强关系人脉更在乎我们的生活问题,弱关系人脉更在意我们的工作问题。
那么,面对海量的人脉,我们得如何分类梳理,从而让自己的人脉充满活力?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熵减:华为活力之源》中写道:熵减的过程十分痛苦,十分痛苦呀,但结果都是光明的。
俗话说得好:与高人为伍,您能登上巅峰;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所以,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向上,和,向优秀的人靠近。
也许,我们目前并不优秀,但完全不必担心不能融入优秀圈,一般来说,优秀的人格局都大,很包容,会从努力的我们身上看到当初的自己,也会乐意带着我们一起进步。
罗蓓老师在书中也说:与优秀的人交流越多,从他们身上汲取的思维方式与知识就越多,天长日久,在滚雪球效应下,你积累的思维方式与知识、洞见越多,认识的人越优秀。当你拥有越来越多的洞见时,就可以实现向上社交,结识更多的高人。
在这样的良性运作下,我们的人生才越来越有活力,前程才会越来越光明。
写在最后
本书是罗蓓老师二十多年来的实战经验与理论研究总结,致力于介绍与解决囊括个人类与企业类的十大问题,其主旨是用简单分类,去解决复杂问题。
确实,对于在生活与工作中,稍不注意便坠入如一团乱麻的我们来说,《化繁为简》着实是及时雨,能指导我们在混沌中积极思考,找到线索,理顺秩序,将繁杂事物处理至简洁明,从而,让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实现自我突破,脱离“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从而,掌控我们的人生。
就如畅销书作家弘丹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CEO,当我们拥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就能从混沌中创造秩序,从复杂中找到规律,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自己的人生,让人生各个领域都井然有序。
《化繁为简》,值得我们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