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汉文帝刘恒,让我们感觉到十分陌生,我们通过影视剧作品和各种传记小说,对于汉武帝刘彻可以说耳熟能详,甚至将其誉为“千古一帝”。汉文帝刘恒和汉武帝相比截然不同,刘恒低调务实,以柔术治天下,有仁君之风。刘恒去世前的一番话,让人不禁动容。
不受重视的皇子
在刘邦的概念里,对于自己这个儿子并不重视,就像他的母亲薄姬一样。因此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曹氏之子刘肥被封为齐王,而刘恒被封为代王。相对于富饶的齐国而言,代地则是穷山恶水、险象环生。被安排到这个地方做王,如果说刘邦喜欢这个儿子,恐怕没有谁会相信。
但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刘恒磨砺了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在刘恒的字典里就没有放弃这两个字。就凭刘恒在代地没有被匈奴人砍掉脑袋这件事,就可以说明问题。
先控制军队,保住自己性命
刘恒不是孤身一人进京上任的,皇帝这个职责是个高危职业,汉少帝刘弘被夏侯婴和刘兴居请出皇宫安置就是前车之鉴。对于自己的人生安全,刘恒是最为看重的,周勃、陈平、灌婴这些平乱功臣靠不住,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刘兴居三兄弟更加不可信任,唯有多年跟随在自己身边的嫡系才靠得住。
因此刘恒进京后的第一步就是让自己的亲信宋昌为卫将军控制了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统帅禁军保护自己的安全。在此之前南北二军是归属于周勃这个太尉的,从吕禄和吕产手里夺过来还没有几天的兵权转瞬间就易主了,这一点不仅周勃始料未及,就连足智多谋的陈平也发出意料之外、措手不及。
加官进爵,虚设其位
对于这群和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老臣们,刘恒的观点是他们靠不住,但是也不能做的太过火,只能用温水煮青蛙的办法一步一步来。封灌婴为太尉、周勃、陈平为左右丞相,是刘恒的第一步棋。
灌婴很能打,那就不要统兵了,做个太尉有名无实就安稳了。周勃是个大老粗,能冲锋陷阵,那就做丞相治理国家,且其爵位还要在陈平之上。陈平老谋深算,但是委屈你了就给周勃做个副手吧,辅助周勃治理国家吧。
不怒自威,知难而退
汉文帝刘恒是温和的,对于周勃这个不知礼数的大老粗十分包容,以至于周勃越来越居功自傲起来。很多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包括陈平也对这位老搭档的做派十分不满。于是刘恒开始问询周勃治国之道,周勃急得满头大汗,一件事都说不出来。陈平则对答如流,让周勃自惭形秽。
不久,周勃辞去了丞相的职务,表面上看是似乎权力都到了陈平手里,不过陈丞相操劳国事过度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至于死因没人知道。没办法,因为汉文帝的信任,周勃又出任丞相一职。可仅仅过了十个月,周勃又被罢免了,这次碍眼的老家伙们都被请走了,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了。
刘氏三兄弟的好日子
在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刘兴居三兄弟立下了大功,对铲除孝惠帝刘盈的后代也不遗余力,对于这样的有功之臣一定要大大的封赏。于是刘章和刘兴居都被封王了,但是他们的封地却是从大哥齐王刘襄的齐地割出来的。
结果齐国被一分为三,这个结果让齐王刘章差点气吐了血,不久之后,刘襄和刘章就郁郁而终了。刘兴居有点不甘心,于是起兵叛乱,妄图自己做皇帝,可是这个想法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认同,起兵后不久就被迅速平定。至此,刘氏三兄弟正式谢幕。
推恩令的原型
很多人认为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是一个创举,其实在汉文帝的时候,就已经做了这方面大胆的尝试。
首先就是针对齐王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兄弟的分封,而后就是将淮南王的封地一分为三,通过施恩于众来达到打压诸侯势力,防止他们尾大不掉威胁皇权的目的。
简朴无欲,仁德之主
汉文帝刘恒的简朴是出了名的,他在去世前就曾叮嘱大臣们,自己的葬礼一定要从简。做为大汉的守成之君,他很好的继承了汉高祖刘邦和吕雉“休养生息”的国策,让西汉的经济和国力进一步恢复。
纵观汉文帝的一生,尽管没有汉武帝那样轰轰烈烈,但是他低调内敛、注重实效,严于利己、宽以待人,恩罚并用、不怒自威,赏罚有术、用人有度,不愧为一代有为之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