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送K的妹妹一本《世说新语》,今年来这里刚好可以用其解决阅读饥渴。凤凰文艺出版社的译注本,厚厚的500面,比我之前看过的都要齐全,不仅收录了从德行到仇隙的36卷,而且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完整无删节的,让读者可以一览名著真容。
孔门四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居前列。周子居常云:“吾十月不见黄书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魏晋名士把对自我内心的修养和审视,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有为人的自尊和骄傲,知道可为与不可为之间的界限,极力避免行非人之事。非但如此,他们还极力寻找可供学习的榜样,以人为镜,激励自己。这样的一种精神洁癖,推进了我们中华民族灵魂的发展,然而在今天这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里,已经成为奢侈品。
德行是立身之本,才智也是为人所必不可少的。孔融用“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来回复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展示了一个10岁孩子的不卑不亢和聪慧伶俐。古人在言语上的克制委婉,几乎影响了数千年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气质。乐令用“岂以五男易一女”来暗示对方自己无反动之意,替父求药的小孩儿用“来病君子,所以为虐尔”来回复他人对“君子何以生疟疾”的质疑。说破与不说破之间的巨大张力构成了令人回味无穷的宽阔空间。
魏晋名士因为忠于内心不自欺,所以往往也能做到真情流露。《伤逝》篇里,王戎丧子,悲不自胜,面对山简的劝慰回答道:“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在该悲伤的时候,他们情深意切,不曾勉强遮蔽。支道林在知己法虔去世后中心郁结,一年不到含悲而逝。这种在今人看来有些傻的行为其实是洞悉了生命悲剧的大智慧,是人性饱满的体现。正如木心所言,平庸之人是产生不了大悲痛的。
在该行乐的时候,他们又是如此天真可爱。刘伶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内裤,醉死方休。元帝得皇子,普赐群臣,一臣子致谢曰自己无功受禄,元帝开玩笑说:“这样的事情怎能让你有功呢?”看,连最高首领都这么风趣幽默,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对人的压抑并不十分沉重。
人生难得一“真”字,《世说新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创造了一个由真人构成的世界。所有的喜怒哀乐皆由心而出,不造作,不矫饰。在最高处,他们注意德行与性情的培养,以别于普通人,如同基督教里的分别为圣。在最低处,他们诚实地面对内心的喜酸甜苦辣,或排调以自乐,或忧愁致命丧。在中间处,他们调试着与人相处的细节,以达到彼此都舒服的状态,活得坦荡自然。正因为如此,中国文人的气节和风骨才有无数迷人之处,才会有宋代词人“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自在追求。
本书中最精妙处,言语不能及,请诸君自去领会。
2020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