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从四足变为两足
对于人类如何从四足变为两足,通常的观点是“热带大草原假说”。或许是因为巨大环境变化所致的气候改变,热带大草原假说 我们的类猿人祖先抛弃了黑暗阴森的非洲森林,迁徙到广袤无垠的 绿色草原。森林中,食物丰富,各种水果、坚果和树叶应有尽有。 但是来到草原后,生活顿时变得艰难,于是我们的祖先不得不寻找 新的方法获取食物。男人开始勇敢无畏的在兽群和放牧动物中捕食 肉类。在热带草原这样的新环境中,原始人类面临诸多问题,他们 不但需要搜寻食物,还要在食物和水源间奔波跋涉,长此以往,这 群原始人开始率先选择了直立行走。同时,在新环境中原始人类的 捕猎需要工具和合作;更聪慧的原始人能制造更好的工具,拥有更 多的合作伙伴,所以他们能活得更长久,同时吸引更多异性的眼 光,而这一过程就会选择容量更大的头脑。热带大草原中酷热难 当,勇士们在追捕猎物时常常汗流浃背,于是他们褪掉毛皮、寻求 凉爽。
但无论如何,这只是通常的理论。
但是伊莲•摩根不是常人,她并不买账。摩根是一名多产的威 尔士作家,她最初在三十多年前对进化产生了兴趣。当她读到热带 大草原理论时,立刻产生了疑问。作为先驱者,她不明白为什么与 生殖如此密切的进化只是由男人的需求推动。“所有的焦点都集中 在男性”,她回忆到,“这一理论的前提是作为捕猎人的男性在进化 中扮演主要角色。我告诉自己:‘他们一定搞错了。”’难道女性和 儿童对进化没有丝毫作用?
答案是否定的!
当摩根提出质疑时,热带大草原假说正在科学界大行其道。同 大多数根深蒂固的理论一样,当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时,通常会被遭 到漠视或讥讽。当然这一切并不能阻挡伊莲•摩根。既然大草原理 论中男人主导进化的观点毫无意义,摩根开始着手写作一本书,以 揭示其不尽之处。她不想把这本书定位为学术类书籍,而希望用古 老的、不言自明的常识攻击目空一切的大草原理论。
《女性的后裔》发表于1972年,它全面的抨击了男性行为是推动人类进化的观点。人类开始双足行走难道就比四足行走更快?这 是指与猎豹赛跑吗?其实与一些奔跑相对缓慢的四足动物比赛,我 们也常常是手下败将。我们为什么脱下毛发,难道仅仅因为男人在 追捕羚羊时大汗淋漓?那么为何女性的体毛比男性还少?其他没有 毛发的动物不也在草原上追逐驰骋吗?确实没有。所有没有毛发的 哺乳动物都是水栖动物,或至少喜欢在泥泞中玩耍,例如犀牛、大 象和非洲庞猪。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没有毛发的灵长类动物。在写作 过程中,摩根偶然接触了海洋生物学家阿利斯特•哈迪的工作。 1960年,哈迪提出了一种理论解释为什么人类的进化与其他灵长 类动物不同。他指出一群林地猿猴被孤立在埃塞俄比亚周围的一个 大岛上,它们不得不适应水栖生活,在礁湖中涉水、游泳并搜寻食 物。三十年前,哈迪第一次读到伍德•琼斯教授的书《哺乳动物中 男人的领地》时萌生了上述想法,这本书中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人 类是仅有的脂肪紧贴着皮肤的陆栖哺乳动物?当你拎起猫或狗时, 你就能体会到皮包骨头的感觉与脂肪紧贴着皮肤的感觉有所不同。 哈迪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家,他立即联想到了海洋生物,例如河马、 海狮和鲸鱼,它们都是脂肪紧贴着皮肤。他认为只有一个理由能解 释为什么人类和其他水栖或半水栖动物拥有共同的特点——人类曾 有水栖或半水栖的过去。
比如水猿。
没有人把哈迪的理论当真,甚至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直到伊 莲•摩根出现。她完全陶醉其中,甚至为此写了五本书。
摩根建立了一套令人信服的理论,这就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 “水生猿猴”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人类的先祖都生活在水中 或周围。他们学会了捉鱼,并且能长时间屏气,以潜水寻找食物。 原始人类能同时在陆地和水中生活,这一特性使他们躲避敌人的能 力比只适应陆地生活的兄弟高出许多:当被猎豹追赶时,适应半水 栖生活的猿猴能迅速潜入水中;而被鳄鱼追逐时,他们又能一头扎 进丛林中。水栖生活使原始人自然朝向双足行走进化:直立行走使 他们在挑战更深的水域时仍然能平静呼吸;水有助于支撑他们的上 半身,于是双足能更轻松的支撑他们的身体。
“水生猿猴”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同其他许多水栖哺乳动物 一样失去了毛皮,这会使我们在水中活动时更加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这还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鼻梁挺直、鼻孔朝下,这使我们适应 潜水。其他唯一有挺直鼻梁(我们所知的)的灵长类动物是一种叫 做长鼻猴的,而巧合的是这也是一种半水栖动物,它也能靠两条腿 趟水过河,或为游泳做足姿势。
最后,水生猿猴理论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脂肪紧贴着皮 肤。和其他所有的水生哺乳动物,比如海豚和海豹,这一特性使我们能更省劲地在水中自如游动。人类的婴儿出生时比黑猩獲和猴子 有更多的脂肪。既然脂肪对母亲而言是一种额外的负担,那么它的 存在就需要一种合理的解释。大多数科学家认可它是为了给婴儿保 暖(还记得棕色脂肪吧?那种通常只存在于人类新生儿中的特殊产 热脂肪)。伊莲•摩根认为除了保暖,额外的脂肪还有助于人类漂 浮在水中。众所周知,脂肪的密度比肌肉低,因此身体内有更多的 脂肪能增加浮力。
关于半水栖猿猴的争论远未结束。多数主流人类学家仍然肯定 大草原假说。半水栖和草原理论的互不相让,只会让双方都情绪激 昂,使问题变得更加难于解决。而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水生猿猴 理论的精髓。它并不是说有一些史前人类像某种类型的鲸鱼,大多 数时候都生活在水中,只是偶尔浮出水面透透气。英国一名叫做阿 尔吉斯•库留卡斯的电脑程序员在妻子水中产子后阅读了摩根的作 品。他惊奇地发现许多学者都不认可摩根的理论,即人类的祖先在 水中生活,而这可以影响人类的进化。如果需要他们认可,症结究 竟何在?
库留卡斯认为要解决两种理论间的针锋相对,关键是彻底弄清 楚每一种理论的观点。他写到:
(一些批评家)......甚至从未知道水生猿猴理论到底是什么。
他们想当然的认为他们已经做到了,其实不然。他们认为人类曾经 历过如同美人鱼或者别的什么东西的时期,如果在此基础上他们的 批评就毫无意义。
所以库留卡斯决定尝试给水生猿猴理论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以 澄清视听:
人类的进化与我们的猿猴兄弟相比,水在其中扮演了更为重要 的角色。于是人类和其他猿猴间存在着诸多生理上的差异,这是为 了适应在各种液体介质中运动(趟水、游泳、潜水),并找寻到更
多食物。
当你这样认为时,这是否听上去更符合常识?
试想阿里史特、伊莱恩和阿尔吉斯是正确的。我们的一些祖先 在水中和水边生活得很久,因此影响了我们的进化进程让我们进 一步假定,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首先学会了双脚站立。同时,改 变了我们的骨盆并扭曲了产道,使分娩更加困难。那么就意味着第 一次双足的分娩可能是半水栖猿类在半水生的环境中发生的。
但这仍然不能解释对于双足类及由于骨盆形状改变带来繁殖风 险为什么会缺乏进化压力。除非,水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方程,并 使得分婉过程更容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进化压力下,首先 获得双足直立行走能力的水栖猿类将优势明显。
但如果水使得水栖猿类在小骨盆开口的情况下生育更加容易, 那么水难道不能让人类在小骨盆下的情况下生育更容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