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顾诚先生《南明史》(一八)—大错(一)、2024-10-16

                                       第二章第二节   朱由崧的监国和称帝

        是节,顾先生以为南明之败,就在于史可法之失误,此节最后,先生说:“真正的关键在于,按伦序应该继承帝位的朱由崧眼看将被东林诸公排斥,为了登上大宝,不得不求助于武将,这样,才造成了本来无功可录的武将,一个个以定策元勋自居。马士英政治投机虽然保证了他个人地位的上升,但是导致弘光一朝武将跋扈局面的并不是他,而是史可法。一度掌握着拥立大权的史可法,未能抓住这个稍纵即逝决定社稷安危大计的机会,定策之功落入军阀之手,,弘光既立,无论她在朝辅政,还是在外督师,都改变不了武将胁制朝廷,无意进取的局面”。

        在先生看来,军阀之胁制和短视,才是南明失败之原因,所言有理,然未尽而。一个王朝的兴灭,固然与军事有关,特别是开国和灭国之关键时刻。但是,这个王朝能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才是关键所在。满清倒是无武将胁制,倒是杀光了南朝知识分子和商人,其败,还是因为不能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要求。

        南明之建立,一无粮草二无精兵,为政者之愚蠢,为军者之自私,这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史可法不过是重蹈覆辙而已,断不可负起南明灭亡之主要责任。

        《明史  卷二七四 史可法传》对其评价曰:史可法悯国步多艰,忠义奋发,提兵江浒,以当南北之冲,四镇棋布,联络声援,力图兴复。然而天方降割,权臣掣肘于内,悍将跋扈于外,遂至兵顿饷竭,疆图日蹙,孤城不保,志决身歼,亦可悲也。

        《明季南略 卷之二》77条:史可法言:‘臣皇皇渡江,岂真调和四镇哉!朝廷之设四镇,岂真江北数郡哉!四镇岂以江北数州为子孙业哉?高杰言进取开、归,直捣关、雒,其志甚锐;臣于六月请粮,今九月矣,岂有不食之卒可以杀贼乎’?

        《明史》为满洲书,自是赞美其忠,只是言及内外皆无可依靠者而已,极是偏颇。《明季南略》是则,以堂堂督师身份,不得粮草三个月,其悲如是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