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无效看数字。科学、真实的数字最能反映工作效率的高低。
做好学习和教育,我关注以下数字:25%、83%、21天、56个、9—12次。
1.25%。25%是社会投入在学生身上的产出比。在学习上,学生、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累计投入了超过200%的时间和精力,却完成了不到25%的学习和教育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如果说政府、学校、家庭、学生投入了四个100%的时间和精力有点夸张的话。四个60%或许还是应该有的。四方累计花费了超过200%的时间和精力,却产生了不到25%的效果。
理论上,学习有学文、读书、实践、上网四种形式。实际上,现在学生除了读书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学习。即便读书,如果课内、课外各占50%的话,学生读课外书的总量几乎为0。即便读课内书,如果做作业和读课本各占去50%时间和精力的话,这用于读课内书的时间和精力,可不就是25%吗!
现在的状况是,往最糟处说,为了学习和教育,全社会共用了不到四个100%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完成了不到25%的效果。往最好处说,教师和学生投入了两个100%的时间和精力,却完成了不到25%的学习效果。
2.83%。83%是眼睛在捕获各种信息中所占的比例。学习是感官的功能,用感官去感知就是学习。用眼睛学习,课堂上83%的时空信息量应让位给眼睛。可现在,即便是“高效课堂”,学习信息量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耳朵来完成的。
3.21天。21天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培养期。习惯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不断推进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一个心理学上让大脑和肌肉产生“动力定型”的思想和行为,是大脑和肌肉产生记忆的思想和行为。人一旦拥有了习惯,他在有习惯的方面,就会变成自觉和下意识。或许正是因为大脑和肌肉有这种“动力定型”或记忆的能力,习惯和习惯养成才成了教育的重要目标。
良好习惯是人一生轻松走路的法宝。人一旦拥有了多个良好习惯,他就能在习惯的引导下,轻轻松松地走更长的距离。
走人生路,谁都会经历好奇、有趣、无味、无可奈何、困、苦、苦中作乐、甜、快乐、幸福、和谐的过程。学习也一样,跨过从好奇到和谐的过程,坚持努力21天。努力以后,人的思想和行为所需要的器官一旦和谐了,良好习惯也就形成了。学习,人只要能在令大家称道的地方坚持21天,就容易形成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把事做好的良好习惯。
4.56次。56是一个心理暗示的数字。其含义是:无论明示还是暗示,连续56次所给予一个积极或消极的信号,这个信号就能转化成这个人终生践行的信约。
如果说习惯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产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话,信念则是使这个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也是开启动力源泉的开关和抓手。人一旦掌握了这个源泉、开关和抓手,就能够开启他生命的第二个春天。
人活着,谁也逃不开困苦二字。何为困?困就是难,难也是困。把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囚禁在一个无法施展个性的小圈子里,人就会产生困的感觉。何谓苦?人生而有欲,欲望得不到实现就是苦。
人困了、苦了怎么办?
信念是克服困苦,让人变得轻松的最好办法。
可是,怎样让没有信念的人拥有信念呢?
正确的做法就是连续56次明示或暗示。这连续56次的明示或暗示可以来自外界,也可以来自内部。无论外界和内部,人只要能得到连续56次明示或暗示,“我自信,我能行,我成功”的信念就会产生。
5. 9—12次。9-12次是强化一个知识、学会一个经验、掌握一项技能所需要重复的最高次数。一个知识、经验和技能,想掌握的话,最多训练9-12次,就能够被人掌握。换句话说,一项知识、经验、技能的学习,9—12次是重复的最高界线。超过了这个界线,我们会看到有两种现象发生。其中,一种现象是如果本能有障碍,怎么学也难以突破。另一种现象是如果心理有障碍,怎么罚,学习也不会有好效果。学习中的训练一旦超出了“弹性限度”的范畴,损伤的,就仅仅是大脑和肌肉的记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受到损伤。
利用9—12次的数字,正确的做法是将这个数字拆分成1—3、3—5、5—7、7—9、9—12五组来进行练习。练习的时候,在哪个阶段掌握了知识、经验和技能,就在哪个阶段停止练习。
掌握9-12的数字,我们不仅要用好数字带给我们的启示,还必须不断提醒自己:练习,训练次数一旦超过9—12这个数字,其练习的“作业”,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恶意惩罚。
有效无效看数字。数字反映科学、真实的结果。从数字,我们能直观地看到有效、正效、无效和负效。用数字说话,保证简练、准确、客观、公正,用数字所说出来的话,就能产生令人信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