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临下班时,接班的老李找到我,拉着我说了件事情,她很委屈,噼噼啪啪像打机关枪一样,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昨晚一男一女带着一个小孩来到科室输液,老李穿刺的时候,男的忽然来了一句:“如果再打一针起庖的话,你们这些护士小心被扇几耳光过年。”
老李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向觉得自已心理受病人影响的她觉得自已严重受了威胁,不巧的是,真的穿刺渗漏了。
老吕换了老李进行穿刺,嚣张的男人没再说什么,穿刺成功了。
回到座位上的一家人,一会儿男人又在叫嚷护士过去看,老吕过去一看,滴速有点慢,重新调整了下,男人没再嚷。
奇怪的是,在老李跟我激烈的倾诉里,我并没有听到一点一滴为什么事件没有恶化的原因。
照顾到她的情绪,我在仔细倾听,安慰她后没有当着她的面去弄个水落石出。
事后我仔细询问了其他人,核实了男人的确态度恶劣,语言粗暴,但是一起来的女人还比较好,后来还专门道了歉。
为什么老李看不到这一点呢?
在最近的例会上,护理部主任提到一件事:全院有几起投诉科内老护理人员态度不好。
我在调查了几起相关案例之后,发现几个共同特点:
1.均为科内上常白班的四十岁左右护士;
2.朴实,爽朗,常规工作完成没有问题。
3.解决或面临问题的方式有惊人的一致性:从自我出发,简单化;
3.平时与人交往也心直口快,语言模式令人易生误会;
4.遇到冲突时全是病人的错,否认自已有提升空间;
5.认为自已的经验可以应对工作,对新知识,新技能学习缺乏兴趣,尤其在沟通技巧,比如自我心理调适、语言模式、主动服务、危机事件处理流程上。
回到那个案例,如果老李本着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为病人做好优质护理的态度下,她会考虑这样说:
1.共情
“我也是有小孩的人,您想一针打好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2.摆明立场
此时话软一点,让病人家属转移对我们工作不满的注意力,比如
“前面有渗漏,可能有多方面因素,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做好穿刺,您觉得这样行吗?”
病人此时可能会有多种反应:
1.认可,此种情况沟通好后再进行穿刺。
2.坚持那套所谓扇几耳光,此时护士可以确认病人是否需要其为之服务,如果要服务又要暴力威胁,那就以平缓正式的语气告知病人要报警,明确在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个人心理压力巨大,优质服务很难保证。
一般来说,在认真沟通后问题会减少,也许仍有极个别的病人有情绪,但不足以引发暴力冲突。
这里还有一个秘诀,就是在踫到极个别难缠病人时,让其它病人主动为你说话。
小李今天上急诊午间班,她提早到了十五分钟,与白班交接了输液病人、出诊趟数。态度热情,观察也很细致,病人也对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一会儿功夫,出诊出去了二趟,又有城区电话进来,小李赶紧去接电话,此时科内救护车己经没了,求助电话是一起车祸,小李询问病人情况,问病人是自已用车送,还是等待院方从其他医院调车,这个人却回答自已是路人,小李让他迅速告知病人,电话却被挂了。
再拔过去,电话却没人接了。
注射台那边却围了好几个病人,小李边联系边以恳切的语气沟通让病人稍等,有拔针的,有滴速不好的,有等待输液的。
然而却有一位婆婆在那不依不饶,一台捶台子,一边大声吼叫要拔针。
那边电话没人接,这边有人在闹。
考虑到急救电话的重要性,小李坚持再拔了一次,仍然没有反应。
小李赶紧过去拔针,婆婆仍在那气势汹汹,周围的人纷纷劝导,还有不少人用不赞同的眼神看着她。
拔完针后婆婆在那骂骂咧咧,小李哪有时间跟她计较,此时她心里念着的,还是那个电话。
好在出诊班老丁己回来,小李让她迅速再联系下,考虑到婆婆骂骂咧咧,小李让老丁叫了保安。
婆婆威胁自已去上个厕所来,还要闹。
小李根本没时间应对,还有病人要拔针,要打针。其他病人纷纷安慰小李,也很配合,注射台前围的病人也没了。
嚣张的婆婆在保安面前倾诉了一大通,保安详细解释了情况,事情解决了,婆婆没再骂人。
所以,在有些由于资源的缺乏导致的问题,比如缺少专职调度、少人少车时,只有在尽全力对待好每一个病人,尽可能调动能用的资源,比如主动服务、态度热情、合理解释、请保安协助等。
不论老李小李,私心都有一个愿望,希望院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看一看在那些忙乱的时间段,护士们都承受了什么,让工作流程更便捷,让人员稍微能充足一点。
在基层医院,院长不容易,但在因分级诊疗和春节返乡高潮前,护士也不容易,在日益提升的病人需求前,仍难尽善尽美。
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尽力寻求最便捷的帮助,面对奇葩病人情绪平稳。作为一名基层护士,做好这三点,就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