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是做的不多,写的很多,写的比做的好。”
“你们是做了很多,写的太少,写的比做的苍白无力。”
“没有把已经做的工作呈现出来,这是最大的缺失。”
“看这份报告,一个字——累,密密麻麻的段落文字,要考验评委的耐心吗?”
“只有苦劳,没有功劳。”
“如果没有今天的现场报告,不会认为你们是真的做了这些研究。但评比不听汇报,只看材料。”
“用放大镜看成绩,而且要把成绩写出来。”
……
今天,我们的课题迎来了现场结题,请来市县教科研的领导专家,前来现场聆听汇报,原本还想上一节课给他们听的,让他们知道我们所做无虚假。结果没有时间听课,还有主要原因是课题评比最后不听课,只看材料。
当我们把洋洋洒洒13页的结题报告拿出来,把装订成册的三大本厚厚的课题资料捧出来,自己觉得这个课题做得踏踏实实,做就是一切。
当我对着大气典雅的ppt,丰富的链接材料,有声有色地汇报我们的所做所思时,很自信。觉得我们很了不起,因为我们不是死板的教书匠,而是有思想有想法的教育工作者,在常规教书之余,我们在思考孩子一生的发展,如何阅读,打开阅读视野,为孩子铺垫一生阅读学习的阶梯。
50分钟的汇报,时间真的有点儿长了,亏得没有全部讲,前面的都忽略过去了,如若都讲,必超一个小时。其实在汇报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此中存在的问题,真的是讲出来比默看会更集中注意力,自己的文章写好后,如果能读出声或给他人讲一遍,那一定能发现一些问题。怪不得白居易每写诗文都要读给老妪听,文章越讲越精炼。
课题这种东西,对于一个一线普通老师来说,总觉得高大上。其实高大上的并不是做的过程,而在于立项、申报、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一系列程序化的东西。很多时候,一线老师做课题只关注过程本身,也就是做归做,很少去积累材料并从中提炼出结论性的成果,从而望而生畏。
好不容易整出一份报告,也往往就是把做过哪些事,怎么做的罗列出来。至于做得怎么样,结果如何,很多无法有一个明确的数据对比,又不会说那些怎么套也能套上的话,也不愿说假话,于是成果就显得单薄,或者说服力不强。其实,教育的课题,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验,哪能马上见成效,成效如蜂蜜化在水中,淡淡的甘甜,却未必能分辨出来。
但是,如果没有成效,那么课题的实践就是无效的,课题实验也就毫无价值。所以,该怎么体现成效,需要进行对比,横向对比,和非实践的班级对比,还可以和孩子自身的过往对比等,此中尚有问题要做。
专家见多了这些报告,对我们结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看得明明白白,一针见血指出,也为我们指明了接下来修改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