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的最大好处就是每天即使在旅行中在与家人欢聚中也会找出一些时间阅读、思考,即使像今天这样,多数文字是学习笔记,但这些笔记也是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有关联有共鸣需进一步学习、实践、内化的内容。
一、对于批判性思维培养来说,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命题
1.批判性思维是什么,有哪些特征?
2.我们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
3.语文教师的批判性思维素质如何提升?
4.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兑现我们的思考?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语文课有两种类型
1. 专门为说理而上的课,目的是培养理性思维和可靠的逻辑。
2.读写教学活动中的“渗入”。
前一种带有思维的专业性,专门针对思维和说理,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剖析生活现象,如何理解历史事件和政治生态等。后一种是语文教学的常态,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主阵地,这种“渗入”就是思辨读写,带着思辨品质的阅读与写作活动,有语文的主要活动空间是读写空间。
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写作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主要物质,同时也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品质。
三、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从“有见识”到“能识见”
1.什么是“有见识”?知道它是什么,是怎样的,好在哪里,这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会引导学生去做的事。
2.什么是“能识见”?就是不急于用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去代替别人的错误答案。
【读写结合案例】一是王安石《明妃曲一》里有“家人万里传消息”的句子,请依据王安石的观点,写全这份家书;二是大青山下有昭君墓,写一则墓志铭,注意考虑撰写者的身份与口吻,这两个写作任务都要求与“读”结合,强调作者身份和读者意识,具有“具体性”,读基于对昭君故事“能识见”,也就是以批判性思维为品质。这样的教学既是“搜集、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学习过程,又是我们在教学中以深度的文本解读为基础而应有的更好更高层次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指导是打开思辨的窗户,就进入了“能识见”的空间。
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