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时间问题,可能在这里直接写一些注意事项了。想到哪写哪,可能有点杂。反正大家有问题可以给我留言啊啊啊。
1.组队
组队这个问题在我去年已经和大家谈过了。但是在我自己这里翻了一些车啊哈哈哈。不是说建议没有用,是我自己在操作的时候也忘了部分,光凭着感觉组队了。事实证明,感觉并不可靠,还是得用脑子想一想。新的想法可能就以下几点吧。
(1)别的学院不一定比自己学院的人可靠
这要求我们要对别的学院的队友还是得有相对充分的了解。最好找那种担任过比赛负责人的,这样会保险一些(当然,也不是万无一失)。也可以让他提供一些自己以前的参赛经历,作品啥的。千万别不好意思,为了以后的合作愉快还是可以的。如果你只是让他自我介绍啥的,很可能让你产生很合适,很厉害的感觉,但实际合作却并不积极。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队友的不积极对比赛的推进与最终的高度是由很大意义的。
(2)再三确认时间是否充足,队友是否有信心能够胜任
就如果要做好这个比赛,时间线是可以比较长的。整个过程中,遇到了几次队友的中途退出。但是大家不用担心找队友的问题,尽管比赛设置了一定的门槛(通过网考才能参赛),但依据经验来看,只要不是太晚,找队友还是挺好找的
(3)找互补的队友
互补队友的意义能让我们学到更多东西,也提高效率,减少我们的绝望感。这有利于我们的分工。但其实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会有很多情况。有时候即使分工,由于某些原因,可能会导致其他队友需要多做一部分工作。我个人认为队友间的互帮互助时需要的,但是经济学中的“相对优势原理”告诉我们这样做却不一定对总体最好。所以遇到这种问题,结合自己的时间安排,实际情况和理由,面对队友的“求助”,我们也不一定总要说“yes”。
2. 问卷
问卷的设置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一份优秀的问卷要考虑的东西真的很多。为了这次的问卷设置,我们特意在网上看了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以及书籍,做了笔记,以期能够做一些问卷上的创新,也使得问卷更加专业。这种学习的体验呢,就是感觉在设计问卷时的系统感更强一些,考虑也更加全面,选项的设置也更加精准一些。但是由于时间以及专业的客观限制,深入性还是不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尽量选择自己专业相关的主题。关于问卷主要想说以下几点。
(1) 尽量保持真实性
个人感觉参加比赛就应该尽量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不要总想用不真实的问卷去糊弄。这样对后期的分析很不友好,答辩时也容易成为短板。
(2) 必要时设置检测题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是线上问卷。如果是花了钱让人帮忙填写的话,建议可以设置检测题。作用不见得我们想的那么大,但是尽量保持真实性吧。
(3) 问卷有效应答率
问卷的应答率会间接反映问卷发放与收集的一些问题。个人建议是尽量把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给做好,不必为了追求高的有效应答率而造假。根据我们对往年作品的学习,有效应答率在60%~70%的作品也取得过相当不错的成绩。毕竟线上问卷不确定性还是挺高的。
(4)问卷收集
问卷收集算是为数不多的体力劳动。当时我们时间不多,所以采取了2元/份(40多题)的形式。通过同学,朋友的帮忙进入各学校相关的群进行问卷的发放,然后有的是找熟人进行扩散。5天大概收集了800多份。在收集的过程中,建议大家多上后台看看,以免比例的失调。
3. 访谈
这次的作品,我们尝试多方的访谈工作,对学校专家,网店卖家以及大学生群体进行了访谈。
(1) 网店卖家成为难点
整个过程中,我们向淘宝卖家说明来意后,愿意接受访谈的好像就2位。我们尝试了多种形式的自我介绍,也试着先把我们认为有用的预调查信息分享给他们,但是作用都不大。然后有成员伪装成买家倒是得到了一些比较有用的信息。当然,这种伪装算是一种妥协吧,但是是可以尝试的方法。总的来说,大的旗舰店很难,小的店铺访谈会好一些。
(2) 访谈问题设置也应有体系
设置访谈问题的时候,最好也是有条理,有理论支持的。这样可以更好地与问卷结果相联系。所以不应该随随便便地设置访谈提纲,而要好好设计,尽可能地让其成为问卷有力的辅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