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阅读《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 P14-P19
1.正确认识效率与质量
效率,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质量,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
二者之间很多时候呈负相关关系,“效率的水降下去,质量的石才能露出来。”
2.教学中的“弃质求效”对学生的危害
如果教学中一味的追求效率而不考虑质量,那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几乎必然是死知识,是教育哲学家怀特海所称的“惰性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来去匆匆,根本无法转化为学习智慧,精神滋养,并为其带得走,还将以近害远,对未来极具杀伤力。
【对我们的提示】可以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的教学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答案是肯定的。为了所谓的赶进度,我们总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做出教学计划的安排,忽视了学情,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的实效性,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认为的教和学生的真实的学”出现非常大的差距。学生对所学知识会出现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的理解,这对于新知的构建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学的越快遗漏的知识越多,产生的错误的认知越多,对以后知识的学习障碍越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基于教材和学情合理的安排的教学,一定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所学知识,这样才能有助于以后知识的学习。
3.认识“效率过剩”
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效率过剩”在教学中来看可以理解为无节制的增加单位时间的教学内容,扩充教学内容,加快进度,强化训练,挑战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的极限。
余文森教授在他的“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里这样描述: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观察到的,“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习,就会被贴上‘理解缓慢’‘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别撇到一边,被教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地撇到一边”。这种快教学、快学习、快思维导致了所谓的“效率过剩”,它有两大害处,一是违背了儿童生命生长的内在程序和认知发展的固有规律。 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好好深思“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东西”。二是导致了知识教学的“走过场”现象。这样,表面上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速度快、效率高,实际上学生对所学知识是食而不化,只是被太多的知识所填满、所撑胀而已,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更没有成为学生带得走的能力,知识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和累赘。不仅如此,学生对这样的学习会产生倒胃口的反应,即回避、厌恶、排斥、拒绝,并因此而导致“学习兴趣和热情淡化、消退了,学习思维固化、僵化了,学习灵性以及可持续学习力亦严重受挫,乃至丧失殆尽。”
【对我们的警示】我们不能为了赶进度而教,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白学习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从已知到未知的旅途上,能够同新的知识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要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慢下来,要让“真学”在课堂上开花。
4.正确认识“效率”与“质量”的关系
前面我们认识到了“效率过剩”的危害,那么我们就要学会正确对待效率与质量,当两者有所冲突时,要以质量为先,以质量为重。
5.降效提质,也唯质优才有真效
儿童学习新知,需要经历一个反刍过程,即揣摩、体验和回味。由他人之知向自我之知转化,这几乎是缓慢的。
学生的“做”,更多是指心智的自主活动,思维的自由体操。它是儿童对自我心田的耕耘,对自我心灵的镌刻,必将烙上、留下美好而深刻的精神印记,而它又会久远地影响、润泽儿童未来的心智生长和精神发育。当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优质境界,儿童知识的学习不仅不会出现信息衰减,还将不时呈几何裂变:原先做的减法却赢得学习结果的乘法效应。
【对我们教学的警示】教学一定要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唯有理解了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素养才符合新课标理念下的素养培养目标。
6.教师以新的质效观引领自己的课堂
新的质效观提醒我们教师不能一味的追求效率,要把握好效率与质量的平衡,教学中注重的应该是质量。要想实现学生的“真学”,就要避免重效轻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