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婚恋关系: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一个优质的单亲妈妈,胜过低质的双亲家庭
问题从来不是问题,只有你把它当成是问题,它才是问题。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权威,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也就是父母的暗示与期待,它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走向。
父母能为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的确有“高低好坏”之分,但评判的唯一标准,是对孩子陪伴的质量。这个标准与金钱物质无关,与家庭是否完整也无关,只与父母是否用心、能否给孩子恰当的抚养方式有关。
共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剥削”的关系,也就是父母不愿意给予孩子人格上的独立,其本质是用亲子关系剥削孩子的心理发展空间。同时,共生关系一定和缺少边界感有关。
妈妈虽然不能感知孩子的身体变化,但是和孩子之间有天然的情感链接,这使得让妈妈“放手”非常困难。
在生活中,妈妈对孩子的包办替代和控制无处不在,当妈妈对孩子赋予太多“附加的母爱”,会令孩子感到窒息并在人格层面的发展止步不前。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在情感上远离妈妈的过程。
补偿和亏欠的心理,本质上仍然来自妈妈自身人格缺失的投射。妈妈将自己置身于婚姻关系的弱者地位,在她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可怜的,因为在潜意识里她把孩子已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她认为孩子也是可怜的。
如果妈妈有过度亏欠的心理,她可能会对孩子有过度的补偿,比较多的溺爱、包办和替代,这样的抚养方式一方面可能会令孩子变得唯我独尊、蛮横无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加重孩子内心的自卑感,他会认同妈妈对自己的可怜,在潜意识里认可自己是可怜的,从而和妈妈一样,以受害者自居。
如果能划清心理边界,不让孩子对爸爸的离去产生自愧感,明白爸爸的冷漠不是自己的错误,那么对孩子的伤害就会降到比较低的程度。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永远并行的两种关系,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吞噬(取代)另一方。所以,夫妻关系的暂时“消亡”并不代表从此以后它就会完全消失。换言之,虽然单亲妈妈暂时失去了婚姻生活的伴侣,但是在合适的机会下仍然可以再次走进两性关系,而非从此之后在一份亲子关系中过完下半生。
孩子需要从妈妈的态度中知道:妈妈是一个成年人,她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她可以选择单身,但是她绝不应该“为了孩子”而选择单身。
将关系区分开,也就划清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于是孩子知道:他只需要为自己负责就够了,而妈妈也能为她自己负责,我和妈妈虽然非常紧密,但却是两个独立人格的人,各自掌控着各自的疆土。
所以妈妈越是有能力平衡好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孩子的心理发展也就相应的越来越健康。
的确,在单亲家庭里,妈妈一定会很辛苦,但是和孩子一起探索这个丰富的世界的过程,不仅是为了陪伴孩子,对妈妈自己也是一种疗愈。心理健康、精神独立、乐观积极的人格,是妈妈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拥有这样的人格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获得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