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形成的一种习惯,读完一章,立马翻回去,找自己印象比较深的语句,摘抄下来,不求甚解,再写点自己的心得,就是一篇读书笔记了.
期间,可能缺乏了一些活动,比如,思考,理解等.
然而,这一章刚开始就提到了主动的阅读:
拿同样的书给不同的人阅读,一个人却读的比另一个人好这件事,首先在于这人的阅读更主动,其次,在于他在阅读中的每一种活动都参与了更多的技巧.这两件事是息息相关的.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就跟写作一样,包含了大量不同的活动.要达成良好的阅读,这些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越能运作这些活动,阅读的效果就越好.
阅读的目标:
- 为获得资讯而读;
只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加我们的理解力,因为我们的理解力在开始阅读前就已经与他们完全相当了. - 为求得理解而读.
一个人试着读某样他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就是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促进读者的理解力.
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我们会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
1.一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在对一本书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一本书来的"高杆",写书时一定要用可读的形式来传达他有而读者所无的洞见.
2.阅读人一定要把不想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虽然不能说全盘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一旦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沟通.
真正的阅读是这样的:
没有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的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性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一个最基本的不同点就在学习者所使用的教材上:辅助型的学习者的行动立足于传达给他的讯息.他依照教导行事,无论是书写,还是口头的教导.他的学习方式就是阅读和倾听.非辅助型的学习者则是立足于自然或世界,而不是教导来行动.
而思考则一定是在两种学习当中都会出现的东西.在阅读与倾听时,我们必须要思考,就像我们在研究时一定要思考.当然这些思考的方式都不同----就像两种学习方式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