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里两方的老人都不在了的时候,我才慢慢体会到,家族里的老人,对于亲族 血缘感情的维系有多重要。可以说,对于一个开支散叶的家庭来讲,老一辈的老人简直是家庭的枝干,所有的儿女从主干出去,又与树干牵连在一起,从而与其他枝叶形成整体和联系。纵然有很多儿女琐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但血脉亲情永远是家族里最根本的根。
现在过年没有以前的年味儿了,我也很认同。有的人说,是因为现在物质水平提高了,提交好了,所以没有以前那种吃喝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只是一个最粗浅的原因。
以前过年的时候,老一辈的爷爷奶奶,甚至于太爷太奶坐主位父辈的父母,叔伯姑婶,和自己一辈儿的兄弟姐妹,结婚早的,还有自己的侄儿侄女,这么一大家子,足足一二十多人,一大桌子菜,热气腾腾,叔伯之间聊着社会和百态工作,爷爷奶奶坐旁边听着,偶尔说几句;小孩儿们,相互嬉闹,放着鞭炮,几个姑婶聊着八卦,还有一桌人打着麻将,其乐融融。临吃饭时,呼啦的一群人,坐满圆桌,还有几个人站着围着吃,电视里播着春晚,喜气热闹之极。辞旧迎新,新春序曲,幸福延宕。
而今,每家大年三十,各家过各家的,大年三十,三口小家吃着团圆饭,略有冷清,没有过去那个时候一大家子的热闹了,初一开始互相走动拜年,但也比之前少了一种味道。
我开始意识到,可能那种热闹气氛一去不复返了,因为没有一个老人,一个主心骨把一家子联系起来,工作繁忙,大家都各忙各的,血脉联系不能将大家节假日聚集起来,但是家中的老人可以。
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刚好毕业工作,那时接到电话的时候是很诧异的,80多岁身子骨一向硬朗奶奶在摔了一跤后,体质逐渐不行,没一个月就走了。我家里是轮流赡养老人,老人这年在哪家,大伯二伯姑姑从大到小,大年三十的晚上就去哪家吃团圆饭,一大家子,二十多口人,小孩子大孩子在外面放鞭炮礼花,长辈们就在家常里短,打打牌,姑婶们还去厨房帮厨,老人就坐在那里,和孙辈聊着天,笑呵呵的,开饭时,坐一圈,站一圈,甚至于吃第二桌,浑然没有不觉外面是四五度的寒冷。
我记得奶奶喜欢吃包子,但其实她吃的时候并不多,叔伯们家里日常吃什么,老人跟着吃什么,并不会特别问老人喜好,也不会特别为老人买什么。有一次,我去街上买了十几个肉包子回来,在走回来的路上,碰到在大伯老房子住奶奶,给了她一个包子,奶奶一开始不要,我说包子足够一家人吃的,硬给她,她慢才慢一口一口的咬着,可能这一辈子,虽然也算不愁吃,但能吃到新鲜出笼肉包子的机会也不多,她一辈子,好像连市里也没去过,很少去商场,没去过繁华的商店。可能在我看来,也很是遗憾。
如果家里有老人在,多陪陪老人,多逛逛吧。
而今,每年过年,都是大三三十一家三口,随着我年龄到三十,父母口中唠叨的个人问题话题也越来越频繁,语气也越来越不耐烦,我近两年,也是公司要求过年值班,就主动要求值班,也就没再大年三十回家吃饭,心中也越来越想念过去老人在的时候,一大家子的热闹。我家里建了一个群聊,年轻一辈的,都拉进去了,但是平时大家也是不说话,只有过节时,偶尔两三个人送个祝福。
父母在时,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后,人生只有归途。我有时想,我父母大概也是孤独的吧,也会在深夜里,想念爷爷奶奶,想念那些当子女的时光,想念那些温馨岁月。而今,他们的父母不在了,他们只剩下我,也盼着我早点结婚,早点有自己的孙辈。其实我也能理解,所以近两年也经常联系,每月回家看看。
回首老人在时的热闹,再看看如今的父母,如今的叔伯姑婶,白发已经爬上额头,好好珍惜当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