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系列的第二篇文章,我一直在想我应该去谈什么?
思考了很久很久之后,我觉得应该谈的是:年轻人对待这个系列文章所应该有的态度。
当然,这个“态度”所指的对象,可能不单单是年轻人对本文的态度,也可能是年轻一代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02-01 这是一个“怀疑一切”的时代吗?
这是不是一个怀疑一切的时代吧?
太多的信息爆炸了,太多的内容充斥在我们的眼睛、耳朵、口舌之间,甚至在我们独自坐在窗前,寂静而求内心安然的时候,还可以隐约的听到远处高楼上飘来渺茫的歌声。
在这个时代当中,有正反相对的内容,有高低相悖的信息,而我们先看到了A,所以会对B产生怀疑;而后又看到了第二次、第三次的B,反过来又会觉得A很有问题。
慢慢的,我们会对很多东西开始置疑,甚至会有信息告诉我们,你应该不要去相信某些权威。那鼓吹着不去相信权威者,又成为了新的权威。
难以相信,成为时代的特质一种。怀疑一切,又似乎是特质中的标签。
当然,“怀疑”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年青人应该拥有怀疑的能力,若不会怀疑就失去了探求真相的,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也失去了青年的锐气。但是,拥有怀疑的能力,并不是“怀疑一切”;因为要让自己努力向前发展,就必须拥有立足之基,立身之本。
所以,在看似“怀疑一切”的时代里,青年人既要学会怀疑,更要学会相信。
02-02 因为不会相信,所以会错失很多生命中的美好。
因为不相信,所以会去怀疑;怀疑呈现在眼前的一切信息,怀疑信息背后的信息源,怀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等。甚至会去相信在眼前所见的一幕是被“刻意安排”、“反复演练”而得。
因为怀疑,让生活、学习、工作等变得拥有无数的不确定性。
社会上很多信息,也在告诉年青人你应该学会怀疑。但是,我却想说,因为不会相信,年青人正在错失很多美好。
首先,错过许多增加阅历的机会。不论是别人给予你体验的机会,还是别人与你分享的另一种生活。
其次,浪费许多可以用以增加自身能力的时间。怀疑,让青年人要不断的去求证,而在求证的过程中就要使用时间;在已经被反复论证的结论上继续投入时间,就是浪费。
再次,失去了许多挑战的机会。相信某个梦想将会实现而不断努力,是年青人的一种“特异功能”;这种功能用进废退,导致很多不敢相信梦想存在的年青人在成为中年大叔之后,失去了“做梦”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相信”,那么多“怀疑”存在呢?
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当代年轻人的抗压性下降了,不安全感提升了。
为了避免压力所迫,人们更倾向于把自己藏在安全区当中。安全区的存在,逃开了未知,逃开了不确定,逃开了恐惧——在未知面前而无法自容自信,是恐惧的根源。
02-03 你应该知道“i believe”是一种力量
如果有一个前提是:人们只相信自己所见,所触,所感。那么一个人的成长以及经验的累积将会变得很慢。因为不会相信,人们必然要去亲身体验,才能得到一个结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每个人的生命都无法重来,那么世界以及世间万物对于一个个体的人来说,都是唯一的。而唯有自己的结论,才能被自己引用,那么进步将会很慢很慢。
如果再增加一个前提:人们不相信间接的经验,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将会陷入断层,将会使人类的发展陷入停顿,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前进。因为不会相信,或者说无办法判断,会让人在未知面前,停下脚步。
所以,在上述两种假设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
人类社会之所以会进步,是因为我们学会了相信:
不仅相信自己亲眼所见,而且相信那些让我们拥有信任感的相接信息源。
虽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只知道直接的接受——不分青红皂白的接受,
虽然,在大学生活开启的当下,似乎到了应该拥有自我思考能力的时候,
但是,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去找到可以信任的基础 ,进而用相信去塑造自己的世界。
所以,我们学会了辩证的分析,学会了思考,学会通过网络去探寻世界的真相。
所以,我们更应该知晓“相信”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来自于学习。
02-04 求解惑:打造自己看世界的基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学习者呢?要学“道”、学“业”,要破解心中之惑。
如果以亲身体验、亲自感受为标准,那么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上,人们无法相信或者产生质疑的东西就有太多了。于是,人们在直接经验之外,又接触并接受了间接经验——来自于他人的分享的体验、感受等。这是学习必经的过程。
在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互、转化之中形成。一个野人突然直立而采到树上的果子,这种身躯变动带来的感受,就是直接经验;而其他野人对他的效仿,则是一种间接经验的学习。教师直接给予的知识,也是一种间接经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而获取得的技能训练、工作感悟,反倒成为了一种直接经验。
既然我们缺乏对这个世界的判断标准,既然我们直接的难以认识到世界本质,或者天生拥有真相,我们就应该去学习。在人类社会极大发展之后的今天,大学学习的过程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
学习,是为了解惑;而惑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低层次的“惑”:某种单一性问题;
中层次的“惑”:某些复合性问题;
高层次的”惑“:某些核心性问题;
因此,学习的对象也是不一样的。
学会解决低层次的“惑”,能够解决某种单一性问题,如某些简易的技能操作方法。在这个层次的学习中,学习者要相信所学的技能是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
学习解决中层次的“惑”,不仅要学到一些单一问题的解决技能,而且要拥有将这些技能以不同的逻辑组合在一起的,去解决某些复合性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层次的学习中,学习者重要的是要相信逻辑推理的能力,相信前人的间接的经验给予的可供借鉴的思维参考。
学习高层次的”惑“,就要直指到某些核心性问题;从复杂事物中发现关键点,从浑沌的状态中找到解锁的钥匙......在这个层面上学习,则要去思考对于世界的认知与认可,进而形成自身的判断标准。
02-05 学习:是为了相信你所学的内容
大学生正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通过自己的学习,把自己接受到的信息,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是属于个体的自我的解释方式。
同样的听到了早上窗外的鸟叫,你可认为那是悦耳的,因为它会告诉你清晨、空气、阳光,以及一天的好心情。当然,你也可能因为刚刚熬完夜,而觉得那鸟叫得不好听,是一个呱噪而刺耳的声音,所以会烦躁,会动怒。这就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心态,结合先有的经验判断,产生了对于世界的不一样的态度。这种差异还会带来的不同的结果。
学习,恰恰是为了让我们去培养出一个能够相对公正、客观、正确的衡量这个世界,对世界进行评判,并将评判标准应用在我们自身生活、学习、工作当中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培养这样的能力,生活是为了运用这样的能力。
之所以要去训练这样的能力,正是前文所说的”怀疑“造成了我们的种种困扰,并由此加重了学习的要求——往往是多层次的学习并举——高、中、低多层次的问题扑面而来。
当我们产生怀疑时,我们可能通过所学去找到答案,逐一回答心中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怀疑所学的对象呢?如何去判断所学的内容正确与否?
找一个判断基准来判断所学的对象与内容吧。
我倾向于”无益判定法“。
——如果一个人欺骗你,那么一定是为了从你身上有所收益;
——如果一个人无法从你身上得到收益,那么你就不存在被欺骗的可能,或者可能性很低;
——那么,是否可以说:当”无益“发生时,”无害“也出现了。
那么,你对谁而言是”无益“的呢?
——父母、师长。这类人群所给予的知识、技能,并无法直接在所学者身上收益。是可信的。
——学长、同学。这部分人群中,可能存在着一些竞争,但更多的时候并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也是可信的。
——来自于书籍等知识载体上的理论。这些内容已经被生产出来了,其利益相争的内容也可能被生产出来或者即将被生产出来,而学习者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直接的收益(购书,不太算收益),也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基于此,你可以学会相信一些大学中的内容,逐步的构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而用自己的基石去判断这个世界,判断世界上的信息,取其精华,而后用于精彩人生之中。
【学会相信】
学会相信,是大学生对世界观塑造的第一步。唯有相信一些被反复验证之后的内容,并被论证为主流的内容,才拥有相对稳定的世界观。在此之上,才可以用自己的认可的方式观看世界。
知识的更新迭代,讯息的扩散演进,都会造成信息世界的变化。于是,每天都有无数人、无数的信息尝试着修改我们自己的世界观;但是我们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想要的,在昨天的基础上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而写这个3500字的目的说:请跟我来,一起变得更好。
你的回复,是我写作的动力。转发,是我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