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现在写文遣词用句越来越平淡,不似原来那般大胆。从前什么都敢写,什么都能写,思想天马行空,尽管内涵不足,但不得不承认那时想象力丰富浪漫,文字跳脱灵动别有风格,有很多神奇的想象。
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看起来似乎懂得了许多道理,能说出许多有道理的话,写出符合实事道理的事,但文字就很平,似乎已经没有了风格。
概括来说应该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
你会更喜欢诗仙还是诗圣?
我也是喜欢现在的这种现实性、真实性、唯物观的,因其言之有质,只是对上浪漫灵气,偶尔还是会惋惜一番。
觉得从前的语言稚嫩,尤其不好意思给熟人看(当时挺好意思的,自信地发在空间里),现在多是尴尬不已。
但也觉得从前有许多奇思妙想,想象力活泛,比之现在,差别很大。
如“空气挤挤挨挨,思念纷至沓来”“思想脱离头皮,长成头发,然后烦恼满堆”……
写实还是写意呢?
从前的文字,像是本来一句话可以讲完,却用很多句来说。是矫情但是不明说吗?还是真的是在认真感慨?
白落梅的文字,曾经觉得段落特别优美,那会网上关于安意如和白落梅谁更有文采我倾向于白落梅,而现在,我可能倾向安意如。
我有许多从前觉得很好的文字现在读来很尬,一度想要删除,那么这真的证明从前的文字和所读的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
不,我清楚记得从前看白落梅的文字带给我的心灵上那种美的感觉,那种因为读到这段文字而感觉到的愉悦。我从她之一类型的作者文字始,逐渐过渡到倾向于现在的现实主义。
我不可能一步直接跳到现在。
画面转回以前,直接让我读现实主义的文章我是读不下去的,名著虽好,但多的是读不下去的。没有爱好,自然就不会坚持到现在,更遑论深爱多年并想在其间取得成就。
白落梅本人看从前的文字和现在的文字或许也是不一样的心情吧。
总之,是有前期的积累才可能有后期的经典作品,传世之文。而前期积累尽管微不足道,却也会帮助到另一些相似的人。我们都在各自的缘法下慢慢动态发展,我们都在更好的长大。
散文,于我而言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比如汪曾琪老先生,第一次认识他,是在书店看到书名《人间草木》,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就略翻了翻,印象中就记得“给葡萄打葡萄糖,真是胡闹”。后来各种机缘下买了许多本老先生的书。初看并不是很深刻,他所书写的是细水长流的人生,只看一片段,似乎普普通通的,读完整本书,便能在某个维度感觉到作者这个人。
对于汪曾祺老先生,读一篇没有太深的印象,没有很喜欢,读完一本就喜欢了,也会期待看到他的下一篇文章。如果他是现在在网络上更新的那种博主,我应该是会追着看的那种。
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我是天命作家,我常为往事而痛苦,过去不理解的,小时候不经意被遗忘的事情,长大经历了许多的事后,终于有一天,灵魂齐齐震颤,引起共鸣。我站在路上,或是定在家里某处,花费大量时间去回想去想通那些浮上来的往事。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曾经历,所以后来更能理解世间人。知道一切皆有原始之因,一切性格处事方式皆由某些经历铸造。更能理解别人。
在合适的地方,这其实是一项很宝贵的能力。
我常有许多困惑,我在书中找到答案,在笔下得到答案。
这句话,在去年得出的。当时有许多感悟,有磅礴的书写的欲望。我以为曾想到的会一直存在,后来才知,记忆会消失,真的会遗忘。所以,要记录下来才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去年到今年,可以说我真的开窍了,若能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它一定能帮助到许多人。说不明白,但我知道它的内核还在。
其实处在其间的时候,有时候也不确定所思所想是否正确,不好当做真理、有实义的东西分享出来,不过,无妨,我可以一直记录。历史动态发展,本来也不能保证所有的东西一直都是正确的,真理也会被推翻,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定义。读者可以站在局外清醒地看。
后来,觉得不严谨的东西我不会再分享出来。好人好事可以大大方方的写,大大方方的表达感谢和夸奖。而不确定的事,一定不可以写。比如之前写过的1元钱事件,过去我一直很肯定,但后来某段时间,我突然不再那么觉得,只要别人没有亲口承认,那就不是事实真相。宁愿悬着,不可冤枉。不想再把那些名字翻出来提一遍,置于“审判”之下,这里就只提一下那件事:没有真相,那是悬案。
被人冒犯之处,若实在想倾诉,可以用拼音缩写,恨和遗憾都会随时间散去或者变淡。站在对方的角度,有时候发现很多事情都可以理解。理解他的行为和冒犯。
有段时间,我被铺天盖地的回忆掩埋,我从许多的痛苦和悔憾中挣扎出来,得出了一个结论,我可以理解所有人。唯有爱世间的一切,可得解脱。以爱,回馈世界。这里的感觉,我不能清清楚楚的完全表达出来,很遗憾,不能完整地叙述成文字。
很久以前,我就在想如何能让别人知道广元。我的家乡——广元。在网上看到有人拍视频,还想过要是我也会视频剪辑就好。这几年在抖音看到行摄广元拍的很好看,是很开心的。
我不擅拍摄,就用相对擅长的文字吧,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做贡献。像古早在国外穿汉服、弹古筝宣传中国文化的璇玑姑娘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宣传。
有人质疑李子柒作秀,真实的农村生活不是那样的。而李子柒说现实生活已经很累了,不想看到网上还那么累,是一个美好的期望(大意非原话)。有人赞沈丹真实,但也有人评沈丹像老黄牛一样看着很累,更想过李子柒那样的生活。
网上观点:我们不应该歌颂苦难。
所以我要歌颂困难中不放弃生长的希望。
我想写出温暖的文字。从前偏爱悲伤,尤其上学之时,而现在我想即使是以悲剧为主色调的人生,也依旧有温暖存在,就在某处生长着一株株小小的希望,它们一定会茁壮生长。
-
2022.6-2023.11.10
成都青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