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关系,前几年一直会在大连与常州之间往返,间或会去到无锡、苏州一代,因此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江南一代的风土人情,秀丽山川,而这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春天常州的青团,以及其中蕴含的春天的一切。
第一次吃到青团,已经不太记得是哪一年,应该是晚上下班到酒店的路上,顺路去旁边的银丝面馆吃饭---本来想的还是像往常一样点几个小菜,配一碗小面,品一瓶黄酒的配置,不过也许是那天肚皮太饿,所以就加了一个点心,于是我与青团的缘分就奇妙的发生了。
当初首先吸引我的应该是“青团”这个名字,江南人民总是能将一件美好的事务通过赋予它更美好的名字而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加雅致与巧妙,就如南京大牌档的黄酒用“醉春归”来命名一样,当我们把一块圆圆的绿色的面粉包叫做“青团”的时候,“青”所代表的乍绿还黄、娇嫩婉约以及“团”所表达的圆圆嘟嘟、可爱形质就都已经跃然于脑海中了。
(如果放在彪悍的东北,估计我们会唤作“绿包”吧)
当然,青团它本身也对得起这个名字,不但长的就萌萌哒,而且握在手里是那么的软糯,兼有解压的功效,再加上它纯纯的绿色以及让你透过这绿色看到它背后代表的春意,简直就是一眼入魂,从遇见的那一刻就陷入其中并决意要将它吃到嘴里,软在心里。
轻轻的除去那一层薄薄的包装,让青团的软糯以流动的形态呈现在面前,不管用什么样的器具,只要将它拿起并放在嘴边---整个过程到目前为止都是纯纯的素净寡淡,因为外层的糯米只会给你清凉的触感,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妖冶的香气,那感觉就如同我们站在初春的天气里,感受的是微凉的春风,期待却是其中蕴含的温暖与灿烂。
而在这一点期待上,青团不会让你失望。吃一口,唇齿间还被糯米的软凉素淡所环绕,但其间豆沙的香甜已经在你的舌尖翩翩起舞,让那股你期待已久的、被压抑已久的、心中知道迟早会到的美好触感在口腔内以丝滑的蔓延散布,让你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并忘却自己身在何处以及想要为何,只剩下口舌生津并与糯米、豆沙混合的奇妙反应,这种反应让你的大脑瞬间得到满足,并告诉你说,不要管其他,我还要来一口。
这就是青团的魅力,小小的躯体里蕴含的是人们对江南春天的理解与感悟,给人们体验到的是初春那欲说还羞的温暖灿烂,而留下的却是回味悠长的春天记忆。
而此时,银丝面已凉,黄酒也变得那么多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