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转换思路,改变之前照着《三维设计》框架复习的策略。上网学习了相关的知识点,虽然这样备课会比较费时,晚上十二点半才备完,但是收效是很明显的。今天课上,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了。师生在课堂上玩味语言,回味无穷。
学生活动:
1.每个小组负责一句,五分钟独自鉴赏,五分钟讨论,将讨论成果记下来。
2.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解读,要在黑板上写下解读关键词。
下面句子在句式方面各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怎样的效果?
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2.“你放着罢!祥林嫂。”(鲁迅《祝福》)
3.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鲁迅《伤逝》)
4.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再别康桥》)
5.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鲁迅《祝福》)
6.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老舍《想北平》)
7.“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 (《故乡》)
课上学生讨论很热闹,展示时也听到学生很有深度的解读,比如:
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1)抓到定语后置“空的”,强调祥林嫂的贫穷,以及人们的冷漠。讲到这里,我突发奇想,可以将问题设计成:将本句改成“内中一个空碗,破的”行不行。(不行,鲁迅先生在这里强调的是人们的冷漠)看,老师和学生是彼此成就的。
(2)关注定语后置“下端开了裂”,强调祥林嫂的贫困。学生还关注到“比她更长的竹竿 ”,看出祥林嫂的佝偻形象,对语言文字是很敏感的。
(3)除了变式句,学生还抓住长短句结合的句式,跟前面的知识点相勾连起来。
2.“你放着罢!祥林嫂。”(鲁迅《祝福》)
课上叫学生翻开课本,找到类似的句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
祥林嫂,你放着罢!
你放着罢!祥林嫂。
一起反复读,学生能体会到前句是商量语气,后句是命令语气,看出四婶对祥林嫂的忌讳与不满。
3.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鲁迅《伤逝》)
展示的学生认为这句话强调的是“悔恨和悲哀”,我叫全班同学反复诵读这一句。读后大家都一致认为语意的重点是“为子君,为自己”强调的是悔恨和悲哀的对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疑虑时,不妨多读几遍,意思自然就明了。
❀收获与反思❀
1.在解读难度大的概念时,以教材为范例,学生更有亲切感,能积极思考,也做到教考结合。
2.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情,不按被手上的教参禁锢住思想。应当积极去收集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资源。
3.精心设计主任务,课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动笔、去思考、去讨论。课前功夫做得深,课上才“不累”,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