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症状是反酸、烧心、胸骨后方疼痛、上腹有烧灼感,非典型症状是哮喘、咳嗽、咽部的异物感。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在成年人中患病率较高,是由胃内内容物异常反流到食管,造成食管黏膜破损引起的慢性症候群。在消化道疾病当中,反流性食管以易误诊、难治愈著称,据调查在中国有1.6亿的人群正在被反流性食管炎困扰。
原因是在我们胃部和食管的连接处,有一个人体自带的抗反流机制——“贲门”,贲门由食管下括约肌、膈肌脚、食管与胃之间的锐角、膈食管韧带组成,健康状态下它是“关闭”状态,避免胃酸反流进入食管。当贲门的功能下降或是出现结构障碍,这个“门”就关不住了!
在正常的进食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方便食物顺利进入到胃部自然松弛;但是人体没有在进食状态下,无吞咽情况时自发性松弛,且松弛时间明显长于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的时间,这是病理性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液反流。
反流性食管炎之所以容易被误诊,就是当胃内酸性内容物反流进气管时会引起喉咙堵塞、咳嗽、哮喘等,引起的症状累积食管、气管、咽喉,从而伪装成耳鼻喉科、呼吸科、心内科等范畴的疾病。
这也是反流性食管炎为什么难治愈的原因之一,它虽然是消化道疾病,但是因为波及其他器官系统,又是个多学科的疾病概念,不能当作简单胃病来对待。
另外,普通胃病是因为胃粘膜有炎症,使用拉唑类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给予胃粘膜一个足够的修复时间,而反流性食管炎的问题在于反流,使用抑酸剂只是单纯的减少了胃里胃酸的分泌,但是反流还是存在,一旦停药胃酸分泌恢复,贲门还是处于不能紧闭的状态,胃内酸性内容物还是会反流到食道,造成黏膜损伤。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
①促进胃动力
②抑制胃酸过量分泌
③保护食管胃黏膜。
只有在治疗炎症的同时抑制反酸的同时保护好食管以及肠胃黏膜才能够从根源上彻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WGO在应对PPIS、H2RA治疗GERD效果不佳时给出了治疗新方向,可以使用海藻酸盐类制剂作为治疗措施,胃逆舒就是此类胃药的代表性产品。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3年12月发表一项研究发现,酸袋在GER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性,而海藻酸钠在与胃酸接触时会形成低密度的粘性泡沫凝胶会停留在餐后酸袋中取代酸袋,从而减少餐后胃酸反流;这层低密度的泡沫凝胶覆盖胃食管粘膜上,具有促进胃食管粘膜修复的的作用;因为海藻酸钠本身是一种亲水性的膳食纤维,当它作用于胃部时,还可以润滑肠道,增强肠胃动力,降低便秘风险。
相比于PPIS、H2RA,藻酸盐类制剂可以更好的解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三个根源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