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
《传习录·答聂文蔚(2)》: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冶,不可得矣。古之人所以能见善不啻若己出,见恶不啻若己人,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而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非故为是而以蕲天下之信己也,务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真知而行之也。是以其民熙熙皞皞,杀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呜呼!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哉!
这一段太精妙了,任何译文都是多余。
王阳明在这里解释了什么是良知。虽然从字面理解良知只是“是非之心”,但综合理解应该是这样:
[if !supportLists]1、[endif]良知是人心;所以文章一开始就说“夫人者”;
[if !supportLists]2、[endif]人心囊括天地万物,这样人心就不是某一个人的心,而是全体人的心,也就是人文。而所谓的囊括不是拥有,其表现为:人和天地万物相互作用的关系。而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相互依赖,人和天地万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天地万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关系。那么,
[if !supportLists]3、[endif]人和人之间呢!也应该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有“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的话。在此基础上,王阳明才说,
[if !supportLists]4、[endif]良知是“是非之心”。其实这里的是非之心,并不只是说要分辨是非,应该包括能促进社会共同进步所有的思想观念的。
这样也就能很好的理解王阳明所说的“人人皆圣人”这句话了。这里的“人人”第一个意思是社会的所有人吗,而不是某一个人;第二个意识是,如果是某一个人的话,那这个“我”一定是和所有的“非我”是同一的,也就是“我”的价值通过所有的“非我”来实现,“我”亦帮助所有的“非我”实现其价值。也就是扬弃外在的区别,实现内在的同一。能够做到这些就是圣人,所有王阳明说“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
其实做到“我”和“非我”相互作用,相互实现,相互促进,普通人比那些地位较高的人更容易,因为这些本来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所以说“庙堂”和“江湖”哪里圣人更多,当然是“江湖”。
前面说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也就是相互依赖,其实这是不够的,因为人还有思想。思想的作用就是将短暂的存在变为持续的存在,相互依赖也是这样,物与物的相互依赖是短暂的,是瞬息万变的,而社会中的依赖是需要保持持续性的,否则,人类社会和其他动物组成的动物界没有两样。而促进这种持续性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信任的基础是诚信,诚信的基础是对自我内心的诚实,也就是“诚意”,所以王阳明在强调“致良知”的同时还着重强调“诚意”。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精华,这是古往今来除此之外的一切学说都没有做到的。
这些是因为王阳明的睿智,是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思想,更因为他的人生遭遇。一个为了逃避别人追杀,而不得不脱下衣物制造投江假象,以求苟安的人的遭际,一个在偏僻驿站勉强度日的人的遭际。这些练就王阳明。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