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4岁后,会突然发现自己知道的事情如果不说,或者不被别人看到,别人就不会知道,这有可能使孩子特别感兴趣。于是,孩子就开始试验自己说的话别人信不信,自己偷偷拿走别人的东西会不会有人知道。当他们骗别人并取得成功后,内心会特别愉悦,与完成一件工作时的愉悦感一样。
撒谎和不诚实是不好的,但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多大范围内具有独立的心理空间,不知道有些事是别人不知道的,不会把自己外显的行为和内在的心理分开,那么这个人将如何在人群中生活呢?所以,孩子到了四岁,开始了一个探索别人心智的时期,而探索方式大都是撒谎,偷拿别人的东西等等,我们要允许孩子探索一段时间,然后再想办法解决。
当孩子撒谎时,只要没有漏洞,家长可以假装没有发现,去认可孩子的行为。
如果孩子偷了别人的东西,家长的态度要极其平和不带任何情绪地和孩子一起把东西送还给别人,这样孩子只体验了成功却没有获利,将来就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获利。
如果家长有好几次都没有发现,孩子也做的很隐秘,那也不必惊慌失措,在这个时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期望,孩子偷了什么,就和孩子一起想办法通过正当渠道获的什么,让孩子知道通过正当途径也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慢慢地,孩子对偷东西就不感兴趣了。
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人类的自然本能,天生有着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孩子都会在判断有危险时进行自我保护。
大约2个月之后,在孩子某次有破绽的撒谎之后,家长要抓住那个破绽平静地询问孩子使孩子发现事情的真实过程与自己说的不一样。如果孩子是故意撒谎,在承认后,告诉孩子这是撒谎,我们不可以用撒谎的方式欺骗别人,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这样说,孩子一般不会立刻停止撒谎,从此家长就要极其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果出现撒谎,一定要让孩子发现他的撒谎是不能成功的,慢慢地,孩子也就不撒谎了。在跟孩子斗智时,家长一定不要使用情绪。
发现孩子偷盗时,家长也要不动声色,只是问孩子:“这个东西是你捡的吗?”如果孩子说是,就相信他。只要家长平常没让孩子感觉到恐惧,孩子憋不了多久,一定会自己说出实情。前两次,家长要博得孩子的信任,当孩子把家长作为知己,说出真相时,家长不要大发脾气,或逼着孩子把东西送回去,否则孩子就不敢再相信成人了。其实,孩子偷拿小物品并不带有恶意侵占别人财产的目的,家长只要态度平和,孩子就不会获得犯罪刺激。几次之后,家长可以跟孩子好好谈一次,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不经人家同意就随便拿走,捡了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只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不要指责孩子以前做的如何不对,也不要用“偷盗”这个词,不要让孩子把自己的发展行为与这个词配对。跟孩子谈完之后,可以领着孩子把以前从别人那里拿来的东西都一一还回去,然后拥抱孩子,并对他归还物品这一行为表示欣赏,从这次事件以后,孩子拿一次就归还一次。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再拿别人的东西了。
孩子是父母在世界上最爱的人。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把孩子逼到与自己对立的位置上,一定要坚定地站在孩子这一边,去面对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跟孩子一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