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是本书,也是一支曲,一支由唢呐吹成的曲。
——题记
假如正在此时,我的手上有一根唢呐,那么真正将这本书看入心的人看到的就不再是隶属乐器的唢呐,我们眼中所见则是另一幅画面:一位坐在太师椅上黑如焦炭的老者忘我地吹起他此生的信仰,一代弟子七八人,长幼不齐,更有一群乡亲父老围观注神……
我读这本书缘由它的改编同名电影,偶然听朋友赞叹这部文艺片,便好奇查阅资料,高分影片,低量票房,引得众人一片唏嘘。得知由肖江虹同名中篇小说《百鸟朝凤》改编而成,我便决心找出原著看上一看,果然,获益斐然。
这部小说取景于我国西北内陆的乡村文化,作者肖江虹曾坦言,他笔下的故事是虚构的,但记录的时代是真实的。
通过小说的主人公游天鸣拜师学艺,后唢呐艺成,接手游家班,辗转到我们的时代,小说是以一名乞丐通过吹唢呐在我们的世界匍匐求生作为结局告终。唢呐的一生啊,曾几何时,红白喜事,烟酒茶奉,二里相送……每每回想至此,一股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百鸟朝凤》是首丧曲,读这本书第二遍我才体味到,这曲究竟为谁而丧。这首曲用于白事,是白事的最高级别,只有德行好的逝者才能受用,无关乎钱财家世,这也是唢呐匠的匠德。一代班主只传一位弟子,当初主人公小时候立志要学这首曲子,悲剧早就有了征兆。小说中,天鸣只吹了一次,还是四下无人时,在父亲的坟头上吹了这一曲《百鸟朝凤》,大恸人心。后来,再无机会,唢呐啊,唢呐啊,这一曲也是为你。
“唢呐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千年来,薪火相传,诞生了无数优秀艺人前仆后继,中华文化才得以繁衍昌盛至今……”在读这本书之前,也许我只会随意记着这句教科书上的介绍,并不懂得其中艰苦百味,然而现在,我虽然无法说已经完全领悟这份中华文化千年传承的伟大意义,至少在我的生活里,在别人指着一位艺人说“他是吹唢呐的”的时候,我可以面带微笑恭敬地说“他是一位唢呐匠”!
最后,很值得高兴的是,唢呐艺术,在2006年被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国家重视与保护。从唢呐便可窥见一斑,中华文化好比一片广阔森林,我们都知道传承与创新,即保护这片森林与种植新的绿苗,但我们不能大而泛之,以为把这一片地圈起来就高枕无忧了,大到枝系干叶小到根液泥尘,都是我们保护的对象。
就拿唢呐来说,曲谱典籍,匠人传承,知识普及……如果不仔细分工别类,一个部分的搪塞敷衍,小问题与大麻烦的界限可能就由此打破。
《百鸟朝凤》里有一幕,外来的现代乐队与本土的游家班争夺地盘双方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之时,一位青年拿着钱“白给”游家班,前提是:游家班停下。这个青年,是我们吗?游家班就这样惨淡收场。 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特色,80后,90后,00后……就拿我们这批00年出生的萌新来说吧,人们都喜欢称我们“千禧宝宝”。
伴随新世纪来临的我们,我们喜欢哈哈哈大笑,因为时代对我们太过宽容。新式的文化,诸如圣诞节万圣节,我们过得不亦乐乎。春节的乐趣,曾几何时,不过是假期的代名词。外国人总是奚落我们没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宗教,哪怕传统的孔孟之道,都会成为统治者的权术,玩弄鼓掌之间。我们该怎么办?中国文化传承又该何去何从?
这本书的唢呐艺术,只是我们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还有千千万万的太师椅老者,他们又该怎么办?是的,科技的发展,音频影像却是能够暂时保留这门艺术的形体。但是,我们真的能奢望随处可见的低头族,看的是诸如唢呐的民间艺术视频? 保护,或者说是守护诸如唢呐的文艺,不是某个人,也不是某个机构的使命,它是我们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