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我设计《北冥有鱼》的主问题为:像“鹏”这样神奇伟大的一种鸟,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庄子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只神鸟?他想要表达什么?
通过这个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串联本文的阅读要点:“鹏”是一只怎样的鸟?作者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只鸟?作者是怎样创造了这样一只鸟?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归纳了“鹏”的形象,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也初步了解了《庄子》的写作特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主问题为:2000多年前的这场“濠梁之辩”,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你认为这场辩论谁是胜者?为什么?
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们讨论的兴趣,有学生说庄子是胜者,有学生说惠子是胜者,大多能在文中找到依据。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初步了解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
《<庄子>二则》课堂教学完成后,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打开手机微信,公众号上突然显现这样一个文题:不能用“偷换概念”等词描述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这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仔细读完这篇文章后,突然间明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主问题应该调整为:
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而不是“濠梁之辩”?
在这场争辩中并没有必要分出谁胜谁负,关健字在“游”,一个“游”字突出了庄子的基本思想和审美情怀。从“游”这个角度切入文本才更能理教材编者为什么会把这两篇短文放在一起。第六单元单元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说的就是庄子的哲思与情怀。
下面是摘录deepseek的回答两篇的关联性与选编意图
两篇虽分属《逍遥游》与《秋水》,但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合编旨在呈现庄子思想的双重面向:
互补性主题
《北冥有鱼》侧重形而上的超越(如何抵达自由),《濠梁之辩》则聚焦认识论的反思(如何理解世界)。
前者以宏阔的宇宙视野破除局限,后者以细腻的对话揭示认知困境,共同构成庄子对“自由”与“真知”的完整阐释。
统一的思想内核
破除二元对立:鲲鹏寓言否定“大/小”“高/低”的价值判断;鱼乐之辩消解“主/客”“知/不知”的逻辑界限。
游”的境界:无论是鹏的“乘天地之正”,还是庄子的“濠梁之游”,均体现“与道为一”的生存状态,即通过超越功利与逻辑,回归自然本性。
文学与哲学的交融
两篇均以寓言和对话为载体,将抽象哲理具象化:鲲鹏以神话意象震撼人心,濠梁之辩以机智辩诘发人深省。
合编可凸显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语)的独特表达风格,引导读者从文学审美进入哲学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