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并不是很喜欢卡佛的小说。虽然知道他那巨大的影响力,但那些没头没尾的故事和冗杂且离我们过于遥远的生活琐事一道,拼凑起了一卷太过美国化的让人有些疲于阅读的画卷。很多时候,在翻着肖铁或者小二翻译的卡佛著作,心里却是在思考一些毫不相关的问题:比如这个月的水电费是否交了,明天约着老婆出去吃什么,同学好久回来等等等等,每每当我回过神来,已基本到了阅读该结束的时间。这让我感觉读卡佛——当然还包括一些故事性很弱的外国作家的作品——就像是去水产丰美的鱼塘垂钓,但我偏偏就是个不专心的渔夫,总是三心二意却错失了塘中肥美的大鱼,醒悟过来,又感悔之晚矣。
不过卡佛还是和其他作者毕竟是不一样的。依稀记得因为一个相同点和一个不同点,卡佛被称为海明威后美国小说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家。这个响亮的名头很有种吸引人的魅力。这好比逐臭的老饕遇上了深巷臭豆腐,怀旧的老影迷看到了“陈凯歌出品”一般,不管东西如何,总是要试试的。
还是说卡佛,据说他和海明威的相同点是惜字如金的笔法。卡佛的小说被形容为“极简主义”(minimalism),有评论者说,这就是源自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不过也有种说发,这是因为卡佛的编辑嫌他的文字太过啰嗦,大刀阔斧的砍掉了很多篇幅,真相如何,相隔一个太平洋,我不得而知。就我的感觉,卡佛的中译本中对这点并没多少体现,尤其是小二的译作,感觉拖沓的地方还是有,而且不少。当然,更大可能是我境界太低,领悟不到其中深意吧。
卡、海二人的不同点则是他们笔下人物的心态,在海明威笔下,人物永远都有一股昂扬向上的力量。即使是失败者,也是充满了英雄气概和浪漫气质的失败者。而卡佛,他的小说被评论家称为“肮脏现实主义”(Dirty Reakism),笔下的人物始终是颓废的,失望而无助的,被现实撞断了腰还只能强自挣扎自娱自乐的。用网络流行词来说,充满了“纯·屌丝”气息。这可能和卡佛的个人经历有关,毕竟从个人履历表上来说,卡佛算不上成功人士,“高富帅”更是一个都不沾边,他记录下的就是如他般旧电线杆子样的破落和平凡。
因此有人总结,卡佛的最佳阅读人群应该是:30多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在事业上或感情上受过伤害的大男人。年轻人读不懂他的丰富,单纯者读不出他的阴沉,一帆风顺的成功家不屑于阅读他的伤痛。而这些丰富的阴沉的伤痛,恰恰是世界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后,越来越多人的感受。当我们越来越不能满足于小小的快乐,本就单薄的人生被越来越多的所谓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冲击,让我们生活中的平淡无味更加显得凸出和明显。
没有太多的戏剧性和艺术感,没有离奇的境遇和精彩的画面,却让卡佛笔下的生活显得更贴近于我们自己,平凡和单调的让人有些生厌,却又真实贴近的不舍让你放手。渐渐地,我有点喜欢上了卡佛,他那些颓废中的现实人物,当然还有中译本那些古古怪怪的经典语句。
有个朋友曾经问我,怎么总是看这么消沉的东西,那些消沉会引起你的共鸣?我说不是。看什么并不决定你要成为什么,阅读小说的乐趣之一在于带入并体验小说中的人物: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情绪,这样的体验让原本单一的生活变得丰富。而作家的任务,本就是营造出一个好的世界、好的人物,让你体验一段没经历过的历程。越是好的作家,进入他营造的世界就越快、越顺畅,体味的也就越深。从这一点上来说,卡佛用他那些琐碎的生活化写作让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几乎是瞬间就进入了作品中,并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伤痛——真真称得上是一个好作家。
“那你难道希望成为他笔下的人物吗?那么颓废,那么消沉?”
“你在看武侠小说的时候也知道自己成不了郭靖黄蓉或者欧阳锋,对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