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堆悖论(Sorites paradox)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Eubulides)提出的:1粒沙子不是一堆沙子。如果一粒沙子不是一堆沙子,那么两粒沙子也不是一堆沙子,因为它是两个一粒沙子组成的;既然两粒沙子不是一堆沙子,那么四粒沙子也不是一堆沙子,因为它是由两个两粒沙子组成即四个一粒沙子组成的;以此类推,那么1,000,000粒沙子也不是一堆沙子了,因为它是由1,000,000个一粒沙子组成的,1,000,000乘以0最后的结果还是零。
有一堆由1,000,000颗沙粒组成的沙堆。如果我们拿走一颗沙粒,那么还是有一堆,因为一粒沙子不是一堆沙子;如果我们再拿走一颗沙粒,那么还是一堆。如果我们就这样一次拿走一颗沙粒,那么当我们们取得只剩下一颗沙粒,那么它还是一堆吗?
很多时候,人们会被看似绝对正确的简单逻辑所征服,不断的用推论强化自己的演绎逻辑。但是,忽视了逻辑体系本身的制约,导致了线性演绎推理必然形成逻辑悖论。这个沙堆,就相当于茅台的销售量。三公消费,就相当于其中一部分沙子。沙堆的定义,要随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不断改变。到底,沙堆里的沙子,是不断减少,还是,不断增加?不要简单的自我强化你的逻辑。沙堆悖论表示绝大多数时刻,你的逻辑是没意义的。逻辑本身的复杂性,远超认知者自身的思维。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通过这个悖论可以折射出一些现在的社会现象,我们有时候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是我们拿着手机的时候却有时间去刷抖音,抖音短视屏,一个视屏几十秒,而且看过之后都能让人捧腹大笑,相比那些要花大时间去做的事情,抖音短视屏似乎很好的让我们把时间给利用起来了,真正的实现了三上:马上,厕上,枕上!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意思是: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
也有人说是欧阳修写文章构思有“三上”。即在马上行走的时候,在枕上临睡之前,在厕所解手的时候,此事常用于鼓励别人多利用零碎的时间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就连鲁迅先生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就有了!
现在人把它用到刷抖音短视屏上面去,真正实现了时间的利用最大化,但殊不知前人说的是把一件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拆分成一小件一小件的去做,而不会去做一件件小小的事情。
从前面说的沙堆悖论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我们的时间被我们浪费到哪里去了,我们在枕头上的时候,迟迟不睡,刷着一个又一个的抖音短视屏,并不断别的跟自己说一个视屏才几十秒,不会浪费我太多的时间的,也不会耽误我睡觉的,可是刷着刷着就停不下来了,不知觉已到深夜,第二天的精神也受到影响,而且熬夜熬久了还伤身。
如果几十秒的时间不会使我们的睡眠耽误,几十秒的时间不能真正算作时间的话,那么按沙堆悖论的说法,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一个晚上的时间就不能算作时间了,那我们浪费的时间便不再是时间,只是我们的一天中少了那么几个小时,我们的一天不再是跟常人一样是24个小时,而是少了几个小时的一天!
都说要减肥,我们也都知道减肥要做的就两件事:管住嘴,迈开腿!但是在美食的诱惑面前,我们总是不自律的管不住嘴,第一次吃一点点不要紧,热量多那么一丢丢也不能称之为热量,久而久之我们不但没瘦下去,还胖了不少,但是我也没有摄入多余的热量啊,我也有经常去运动啊!你每次多摄入的热量不是热量!?你去锻炼,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敢说自己自律?!
之前在一篇报道上看到,有一位记者采访一位刚刚跑完马拉松的选手,问他,你是如何跑完这42km的,跑马的人告诉记者:我把42KM拆分成42个1KM,这样每跑完1KM我就跟自己说还剩下1KM了,就这样我坚持跑完了!这才是沙堆悖论的正解,把艰难的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可以完成的小目标,让它看起来更容易完成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微小的力量往往不可忽视,这也沙堆悖论的另一个解释,注重积累的过程,一粒沙子也能变成沙漠,但也别让它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伏尔泰说过: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当目标太过于远大时,把它拆分开来,当习惯不好时就好好改变,不要因为无关紧要而满不在乎,要知道真正能打败你的,决定你成功的,往往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