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57天
原文阅读: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讲解: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运主宰,富贵全在天意。’君子谨慎行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礼仪,那么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哪里要担忧没有兄弟呢?”
启发思考:
上一篇学习中,我们简要地介绍了司马牛。这里他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可不是指哥哥死了,这个“亡”是通假字,通“无”,字面的意思是“独独我没有兄弟”。
这里,司马牛并不是说自己真的是独生子。按照学者们通常的解释,这个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按照《左传》的记载,司马牛是兄弟五个,兄向魋,魋又有兄巢,有弟子颀、子车,皆与魋在宋作乱。
孔子在桓魋作乱后两年去世,子夏与司马牛的这段对话发生时,孔子应该已经不在了。因为几个兄弟或逃或死,一家人作鸟兽散,司马牛独自身栖异国,而且他师从孔子,学习仁和礼,并不赞同兄弟们的行为,故发出独无兄弟之感慨。
对于司马牛而言,原本在宋国生活得好好的,有封地、有爵禄,享受富贵之余,还跟着孔子这样的老师读书学习,既是政治贵族,又是物质贵族,还是精神贵族,何其幸运。殊不知飞来横祸,哥哥们作乱,命运陡然扭转,除了老师还在,啥都不在了,凄然一身,自然感到孤独悲凉。
子夏宽慰他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的命运不是自己能强求的,人之生非己自欲生,死亦非己自欲死。天者,就是外在之境遇。人人孰不欲富贵,然不能尽得富贵,此为境遇所限。最重要的就是,人应该接受上天的安排。
有人说,接受是最好的心药。如果遇到大灾大难、大苦大病,各种不服不忿,先来一粒“速效接受胶囊”,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接受命运也就接受了自己。“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劝慰功能强大,成为民间流行千年的俗语。
子夏接着安慰司马牛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段话也影响巨大,“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了江湖上的口头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Pearl Buck,即赛珍珠,在翻译古典小说《水浒》时就用它作为书名)。
许多人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真不像是儒家观念。因为儒家的观念,首先就是孝弟,强调内外有别,远近有序,自己家人和别人家人,是不一样的!儒家反对墨家的博爱,爱别人,怎么能跟爱自己家人一样呢?
不过,理解子夏的这句话时,我们还是回到特定的“语境”。一方面,这句话是子夏针对司马牛的兄弟之难来宽慰他的。另一方面,虽然血浓于水,血缘之亲是强关系,但若是君子修身养心,与志同道合之人相交,也胜似兄弟之情。
当然,对人生苦难的接受和洒脱,那都是要经历过才可能做到。后来,子夏也遇到家庭变故,他的儿子死了,他悲痛欲绝,眼睛都哭瞎了,曾子去吊唁,还批评他不应该,你不是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要接受吗?尽管很不容易,但再难也只能接受。只有接受,方可能从苦难中走出来。